黑龙江组织的“豪华海葬旅行”又满额了!虽说每户2000块钱看上去不高,但得再算上往返大连的交通和食宿费,又花钱、又折腾的“海葬游”还被秒抢了,现在的名额已经售罄!

海葬有什么神奇之处,跟火葬、土葬一样不都是送别亲人吗,怎么海葬就变得这么抢手了?为啥有人喊着比传统葬法更好呢?



费用2000遭‘秒抢’?

黑龙江这趟去大连的海葬活动是挺特别的,每户收费2000元,政府补贴1000元。在现在的海葬市场上算是便宜的,可为什么大家对海葬这么追捧呢?

哈尔滨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在3月18日透露,今年海葬活动的预约名额已经满了,有大约100户家庭只能等到明年。

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骨灰统一撒到指定海域,所有操作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黑龙江可是没有海的,为什么这些黑龙江的家属要将骨灰跋山涉水地撒到大连呢,这些年随着生态葬逐渐被大众接受,海葬成了不少年轻家庭的新选择。

许多人开始关注这种“不占地、不立碑”的安葬方式,去年清明节到今年3月15日,已经有428户家庭预约了海葬活动,人手一份报名表,拥挤程度不亚于北上广的热门楼盘开售。

为了保证活动能够达到预期,官方给出的程序是非常严谨的,报名海葬需经过一系列手续。海葬当天限定两位家属带着两份骨灰,乘坐官方统一安排车辆和船只。



一切过程以环保和庄重为主,在这一基础上,加一个人登船多收200块,加一份骨灰则是150元,还有代撒骨灰服务,每份收800元。

听起来略贵,但也在合理范围内,有人看重仪式感,这些花费对一些家庭而言倒也挺值。这么看黑龙江这趟海葬“旅行团”虽说是有点小门槛,费用也还算合理,但对希望用一种特别方式送别亲人的家庭来说,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海葬越来越贵,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人选择这种安葬方式呢?

海葬凭啥贵?

有人可能想不通,骨灰撒到海里还得交几千块,那还不如按照传统方式将骨灰埋在地下呢,黑龙江虽然城市也不少,但人地矛盾远没有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尖锐,买一块墓地或者葬到自家祖坟里不香吗?



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的跑到大连搞个海葬呢?

其实对比火葬和土葬来说,海葬算是非常讲究的,传统思维中,大家觉得骨灰火化后入土为安最合适,火葬本身的过程比较直截了当,花费也算相对低。

但在火葬之后,许多人依然会选择墓地来安放骨灰,但一些大城市的公墓价格高到让人惊掉下巴,十几万起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样一来火葬后的费用反而就上去了。

而火葬最被人诟病的地方便是长期占用土地,一些老的家族墓地往往会形成一大片墓园,后续管理维修也都需要费用,有的家属喜欢花大价钱修个漂亮墓碑,在很多地方还形成了厚葬之风,进一步抬高了成本。



土葬就更复杂了,无论在选地、下葬、祭祀等环节上都相对比较传统,规矩多自然花费就高了,不过现在我国很多大城市已经严控甚至禁止土葬,这种传统的丧葬方式在我们的大城市里已经越来越少了。

这样比较下来海葬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环保、不占地儿、价格较为可控。有些家庭选海葬不完全为了省钱,是看中了这种安葬方式对大自然的尊重。

海葬并不是将骨灰撒进海里,而是会把特殊处理过的骨灰用环保的降解罐装好后沉入海底,这样对海洋生态没有啥破坏,就连撒放的鲜花也都得是能自然降解的那种。

选择这种方式的人有很多一部分是看中了海葬的“绿色环保”特点,这可是火葬后土葬没法比的。



火葬骨灰入土后还得占据一片墓地,时间久了免不了修修补补的,管理费、修墓费几年下来就不少。而海葬就像送亲人一趟最后的旅行,仪式简单又不失庄重。

那海葬的收费到底是贵在哪儿?不管是干什么一定会产生成本的,海葬虽然不会产生墓地的费用,但是不管是用的船、指定海域撒放地点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都是成本。

再加上骨灰撒海的前期需要办理很多手续,这一来一去价格也就高了,而且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高价海葬都是私人包船定制,会在海葬之前举办一些个性化仪式,这样的费用肯定要比正常的海葬高很多。

国家为啥推行了新型殡葬改革?

近几年生态葬这词儿是越来越热,除去海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方式也跟着火了起来。



有人选择这些新形式,说是环保、省地儿,也有不少人是因为墓地价格高涨,不想承担沉重的经济压力。

生态葬的流行不无道理,骨灰往树下一埋或者撒进花坛,墓地占用的那点地方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对讲究环保的人来说,这种新形式比放墓园好太多,如今人们都提倡低碳生活,到了身后事自然也不想“占地为王”了。

我国力推生态葬始于2016年,当时民政部等九部门发了份关于节地生态葬的文件,目标很明确——要移风易俗,改革传统殡葬方式。说白了就是想让墓地少占地,多生态保护。

时代在发展,过去那种“厚葬为安”的想法越来越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现在的大城市可用土地越来越少,继续划地为墓已经不太现实了。



所以很多政府牵头开始支持生态葬,辽宁省就是其中的典范,他们不止在大力推海葬,树葬、草坪葬等方式也在共同推行。生态葬不仅没有占用大片土地,还让骨灰自然回归大地,在这个提倡环保的时代大潮下,新型的丧葬方式成了不少年轻家庭的选择。

有的地方推出了免费海葬政策,不仅仪式免费,甚至政府还给参与家庭发放补贴,现在大众的殡葬观念正在逐渐转变,也是顺应社会发展和政策走向的结果。

家里有老人的可能观念还偏传统,但对一些年轻人来说,生态葬不仅符合他们的环保理念,而且经济压力相对也小了很多,算得上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国家近几年重点推行绿色殡葬改革,目标就是节地、环保、减轻家庭负担,不仅是针对墓地土地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全民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有些地区对骨灰管理变得非常严格,违规土葬、私自撒骨灰的现象都是不允许的。之前曾有新闻报道,某地有人私自把亲属骨灰撒海,被渔民发现并举报,最后不仅处罚了个人,还引发了很多社会争议。

而这几年通过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大家才渐渐意识到:原来海葬也是有指定地点的,骨灰不能随便撒。随着政策的推广,民众的生态葬意识也在逐渐增强。

国家不仅注重形式变革,政策导向里的文化内容也在慢慢变化,前几年提到骨灰安葬,大部分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都是一块墓碑。



现如今不一样了,树葬没墓碑,海葬没标记,但反而更有了一种特殊的纪念意义。有些人海葬那天在海边种棵树,风一吹树影摇曳,能让人想起故人,更感受到生命的循环。

一个城市的文化也在这样的改革中慢慢被形塑,国家就是想让群众明白,亲人不一定要留在一块石碑下才能被铭记,环保的生态葬同样能让记忆延续,还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负担。

国家大力推生态葬就是要打破那层“墓碑即永恒”的固有思想,要让“生命融于自然”的新观念植入人心。

现在不少地区还设立了“海葬纪念广场”或“树葬追思林”,方便亲属定期祭扫,很多人抵触新型丧葬方式就是觉得‘没有墓碑怎么祭拜’。

其实各地都在为海葬、树葬修建纪念设施,方便大家有个地方追思缅怀。



上海早在2019年就开始设置海葬纪念碑,亲属可以在海葬之后来这里献花祭拜,这些措施不仅照顾了传统习俗里的祭扫文化,还带着一点环保和新时代的气质。

国家这么推生态葬就是因为它适合解决实际问题,大城市殡葬成本高,地方政府即便想发力盖公墓,土地资源也有限。

北京上海就早已经开始预约海葬排队现象,明显看出政策号召下的需求猛增,不论是减轻墓地管理的负担,还是推广环保殡葬理念,国家这一盘“大棋”不仅在节地环保上有作用,还是一盘社会管理上的长远妙招。

结语

面对我国土葬火葬的那些弊端,海葬和生态葬这类新型方式能满足各类实际需求,自然也会慢慢流行开来。无

未来随着社会接受度的进一步提升,更多人会选择走这条“回归自然”的道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