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热议多日的三河店招改色风波,公众终于等来了官方回应。

4月15日,当地通报了调查结果,媒体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处理,三河市委、市政府被要求“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对相关责任人,还将依规依纪依法追责问责。


河北三河市发布的官方情况通报。

应该说,这则官方通报直面了公众关切,通报中被免职的“市委主要负责人”,其实就是三河市委书记,处置力度不可谓不大,承认并改正问题的态度也是十分明确的。

但我觉得,在表态之外,通报的信息增量少了些,看完还是有满脑袋问号。

为什么即使已经严加处理了,却还是不够?因为这中间的核心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答。

从通报措辞来看,目前似乎还处于“初步核查”阶段,我不知道当地之后是否还会公布更详细的事件经过,但至少现在来看,这则两百字不到的通报,没有完全回答公众的一些基本质疑,也没能打消所有疑虑。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明显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规定”,会被“制定”出来?又是怎么得到贯彻执行,在实操中被层层“落实”下去的?这一切究竟有没有经过符合规定的、科学的决策程序?

我看了下目前公众对此事的还原,仍来自于一些线上线下的零星碎片信息,基本事实也不清楚,就连最基本的政策依据是什么,似乎都没有权威的说法。有媒体去当地采访,有商户就说,只是接到了口头“整改”通知,没看到过明确文件。市监局的负责人则说,这是“书记的要求”,因为红色“让人亢奋”,蓝色“太俗”,这种以领导个人意志为准绳的说辞,让人觉得既好笑又不解。

还有媒体扒出了疑似为“依据”的文件,即当地去年底发布的《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其中列出了“广告牌匾设计负面清单”,明确规定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不允许用红蓝底色或字样。

这就更奇怪了。且不论这份“指导性意见”是通过什么流程去研判、确认、发布,有没有能强制干预店家招牌设计的合法性和实际效力,单说这规定本身也很让人疑惑,红和蓝本就是商业中的常见色,为什么就不允许用了,主推店招换色的主政官员,又为什么要对这件事吹毛求疵,紧抓不放。那这到底是按规章制度办事,还是按领导个人意志办事?还是说,在当地看来这本就是一件事?

考虑到实际上换招牌的成本还要商家自己承担,这很容易让人怀疑,中间有没有权力寻租的空间?亦或者,联系这次被换上绿招牌的蜜雪冰城,就位于此前当地反复提及要做“一店一特色”“十步一景致”的景观序列的央美大街,那这是不是地方主政官员打算刷一波政绩的举措?没有明白的答案,这些疑虑就很难被真正打消。信任危机一旦出现,唯有清晰明确的真相才能抹平。


蜜雪冰城变成了绿色。图源网络。

而且,在报道中,我关注到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小细节:一些商家并没有扔掉旧招牌,所以,在舆论反扑之后,他们又能很快地把原来的旧招牌给换上,不耽误事儿。

乍一看好像是商家很有远见之明,但仔细一想,这说明商家当时就有预期:政策可能之后又会变,成本还要自己担,不如提早做准备。这也不禁令人揣测:是否朝令夕改的情况并不算少见,抑或是存在反复“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情况,才让商家忍不住“留了一手”?这中间又是否反映出当地商家并不能真正信任政府政策的连续性?

事实上,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与营商环境发展息息相关。地方官员劳民伤财折腾这一趟,结果很可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毕竟,发展需要耐心,也需要时间,更需要给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以空间。河北三河的这一案例,需要更多的调查和真相,以儆效尤,给更多的地方以警示和思索:瞎折腾,不如不折腾。管住权力蠢蠢欲动的手,在不确定性增加的今天,尤为重要。

原标题:《看完河北三河的通报,我还是有疑问》

栏目主编:简工博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杰 林子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