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阅读。我觉得阅读很无聊,很难读下去。”——谁敢相信这句话出自畅销3500万册的童书作家丹·古特曼?
作家小时候不爱阅读?科学家小时候不爱学习?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丹·古特曼——这个留着大胡子的作家,童年时期是个标准的"学渣"。直到11岁迷上棒球,才在体育杂志里发现了文字的魔法:原来文字可以让人心跳加速!大学毕业后,他当过游戏杂志主编,写过成人体育书,但总觉得差点意思。
转机发生在1992年——给儿子读睡前故事时,他突然顿悟:"儿童文学才是我的本命!"就像《疯狂学校》里突然开窍的阿杰,这个曾经的"阅读困难户"开启了新副本:用孩子的叛逆心理,打造最"不正经"的校园圣经。
一套让厌学的孩子都舍不得放下的书
丹·古特曼195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是一位受欢迎且多产的儿童文学作家,尤其擅长以幽默无厘头的风格创作校园题材作品。他坦言自己童年并不喜欢阅读,尽管这听上去很反常,但正是他在10岁或11岁时对体育运动产生的热爱之情让古特曼发现了他对于文字的喜爱。
“当我涉足于体育运动的时候,我意识到如果我想了解一些东西,我就必须阅读。这就是我对阅读产生兴趣的原因。”
他保持阅读的习惯,并开始写作:大学毕业后,他开始写文章和电影剧本。1982年,他创办了一本名为《电子游戏玩家》的杂志(1985年停刊)。他为成年人写了几本以体育为核心内容的书,并继续为杂志和报纸写体育和科技方面的文章。
直到他的儿子出生——他开始尝试着写儿童读物——古特曼才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非常兴奋。他以《疯狂学校》中的主人公AJ(阿杰)为原型,将自身经历融入创作。
“我不会花太多时间描述事物。孩子们不在乎——至少那些不情愿的读者不在乎。我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也很短,所以我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真正擅长阅读的孩子可以读《哈利波特》或菲利普·普尔曼的书。那些不擅长阅读的人可以读我的书。”
因此,古特曼更懂孩子内心对趣味和自由的渴望。他的作品语言平易近人,情节充满美式幽默,他渴望让孩子们的阅读变得有趣,即使是不爱阅读的孩子也会被吸引。
《疯狂学校》有什么魔力,能让不爱阅读的孩子主动啃书?
创作《疯狂学校》的初衷,源自古特曼的"报复性叛逆":既然传统教育让孩子窒息,那就造个全员疯批的校园宇宙!这套火爆全球,被翻译成27种语言的"反骨童书",用各种颠覆性设定炸开孩子的心理防线。
在这里,老师们的操作比短视频还上头!
为了让学生们的饮食习惯变得更健康,健康老师利基女士发起了一场无糖革命。她带领大家一起戒糖,时刻盯着大家,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利基女士竟然在垃圾箱中偷吃蛋糕?!
原来她竟然是一个垃圾食品迷!其实,偶尔吃点垃圾食品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要注意,不要吃得太多!
还有什么都不知道,还得自己的学生来教的班主任黛西小姐;会用“亲吻一头猪的嘴唇”奖励孩子做额外的数学题的古怪校长......
这种"反向育儿"的极致操作,精准踩中孩子的爽点,撬动孩子的叛逆心理,让抗拒阅读的孩子产生"这本书懂我"的亲近感。
《疯狂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幽默,并非浅薄的搞笑,作者通过极致夸张的角色设定与荒诞情节,构建了一个“反常规”的校园宇宙。各种新奇设定,不仅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传递一个信号: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
疯狂学校里的计算机老师会发明垃圾食品变换器,西兰花放进去竟然“变换”成了薄荷馅饼!绿豆竟然能变成巧克力棒!
孩子读完收获的不仅是快乐,更是"把不可能变可能"的魔法思维。
除了超绝的想象力,古特曼还有一个杀手锏:他永远蹲下来和孩子平视。书中随处可见孩子才懂的暗号:用"憋尿式"比喻写作文的煎熬,把校长秃头比作反光灯泡,精准吐槽"无聊的课外补习班"......
主角阿杰身上有着无数孩子的影子:上课不专注+爱玩+不爱上补习班,他的内心独白犀利真实、吐槽踩中孩子心理,堪称“小学生嘴替”,精准戳中孩子的痛点和爽点。
书中还穿插孩子特有的逻辑跳跃:“如果50美分是一美元的一半,那四个25美分就是1美元!”——看似幼稚,实则暗含分数概念的启蒙。这种真实不做作的儿童语言,让孩子瞬间代入,仿佛看到自己的“内心OS”。
这种"自己人"的既视感,让孩子边读边拍大腿:"这不就是我吗!"难怪有家长反馈:"娃看这套书时发出的笑声,比我看脱口秀时观众笑得还大声!"
藏在爆笑故事里的教育智慧
当其他童书在教"做个乖学生",《疯狂学校》直接祭出王炸设定:全世界最讨厌学校的小孩当主角!作者用"反套路"撬动孩子的叛逆心理,堪称儿童心理学的降维打击,抗拒阅读的孩子会主动翻开书:"我倒要看看,这学校能疯成什么样?"
从而培养起孩子的阅读兴趣,从“要我读”到“我要读”,就是这一套书的事儿。
新奇的设定打开了孩子的阅读好奇心,为了让“不爱阅读”的孩子看下去,书中还有很多阅读障碍友好设计:
短平快的叙事节奏+开篇设置的引导式悬念,更能勾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章节平均6页左右,符合儿童注意力黄金7分钟法则。
爆炸对话框+手写体批注+乱入式插画,让孩子怎么看都不无聊!
好词好句重点突出!一眼发现亮点,读起来毫不费力。
在疯狂的表象下,本套书实则是一部“教育哲学寓言”。作者用幽默包裹成长议题,让孩子在笑声中自然领悟重要道理。
故事情节在幽默有趣的同时,还暗含社会情感学习(SEL)教育,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社交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每个看似离谱的故事,都藏着成长启示。
例如在课外老师——托尼带领学生挑战世界最大披萨,大家一起为这一个目标努力,你来涂酱,她来放配料。操场这么大的披萨吃不完浪费了怎么办?阿杰想到了:以把比萨送给食物银行,让他们分给饥饿的人!
虽然最后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因为校长的从天而降失败了,但是却教会了孩子们坚持与合作。通过阅读,孩子可以更好的学会理解自己的情绪,调节情绪反应,从而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
这就是《疯狂学校》的魅力!作者避免直接说教,而是通过角色不合常规的行为引发孩子思考,将正确的做法悄悄根植在孩子心中,这种“以毒攻毒”的教育法,比传统训诫更易被孩子接受。
书中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转折,作者通过“非常规行为+意外反转”制造笑料,既打破孩子对“大人无所不能”的想象,又以夸张方式释放孩子的叛逆快感。
例如利基女士的戒糖运动失败,让孩子明白大人也会犯错。托尼先生的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计划屡屡失败(跳跳杆受伤、蛋跑创可贴),却始终不放弃。孩子们突然发现:原来大人也有失败的时候!
这种"祛魅式"幽默,比100句"别焦虑"都管用。古特曼用幽默给孩子的压力造一个宣泄口,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教会孩子:面对挫折我们可以乐观面对!
《疯狂学校》外表是孩子最爱的搞笑糖衣,内里是营养丰富的成长内核。它不说教,却让孩子在爆笑中领悟合作的真谛;它不煽情,却用荒诞传递最朴素的价值观。连主人公阿杰都在吐槽:"要是学校都这么好玩,谁还装病逃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