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松柏苍翠。站在父亲李鸿宾烈士的墓前,71岁的骆霞娟没有太多悲戚之色。阳光穿过枝叶,映照着她手中那本印有“崇敬慰问年历”的红色册子,也映照出这座城市对英烈与军人的浓烈情感。

30年来,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如同一座桥梁,将个体的追思转化为集体的致敬,将社会的暖流汇聚成守护长城的磅礴之力。这背后,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禀赋——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始终赓续红色血脉,于国际化大都市的肌理里深植崇军基因。

1995年的春天,上海做了一件“破天荒”的事——面对50万名优抚对象的生活困境与国防建设的时代需求,选择以社会化力量破解双拥工作的深层次命题。彼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起步不久,上海已敏锐意识到,拥军优属不能只靠财政的“独轮车”,更需要全社会的“众人拾柴”。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协同,这场改革背后,也是城市治理思维的一次嬗变。

基金会的首笔“大单”颇具象征意义——创办全军第一所军人电视中专学校。当市场化的教育资源向军营敞开,当“入伍即入学,退伍即毕业”成为现实,上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改革前沿的担当”。30年间,从学历教育到技能培训,从“水兵能量舱”到智慧教室,基金会始终在寻找社会需求与军队变革的共振点。与时俱进的创新,如静水流深,润物无声。

在退役军人刘新民家里,厨房、卫生间经过专门为优抚对象进行的适老化改造,不仅地砖、瓷砖都换新了,还摆脱了以前每年至少三次堵塞之苦,这令他一直津津乐道。细节折射出的是上海双拥工作从“保障生存”到“提升尊严”的深刻转变,基金会全额承担“沪惠保”费用、光明牛奶每月送达烈属家门、立功官兵携家属畅游浦江……这些超越单纯物质帮扶的举措,成为社会尊崇的具象化表达。

这些举措并非单向施予,而是构建起了情感闭环。每年军地双方共同揭晓的“上海最美退役军人”榜单,既是对奉献者的礼赞,也是对价值引领的强化。从龙华烈士陵园的祭扫到《英雄儿女》的复排,从“万人看上海”活动到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上海正在用文化记忆与制度创新,编织一张有温度的崇敬之网。

站在成立30周年的节点回望,基金会的意义早已超越“慈善组织”的范畴。它创造的是一种新型军政军民关系:既有“后方服务中心”对军人家庭的人性化关怀,也有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反哺社会的良性循环;既包含每年数千万元资金的项目化运作,更孕育出“崇敬联盟”“崇敬之家”等社会组织生态。

30年来,基金会累计支出12.74亿元,数百万人次因此受益。而比数字更动人的,是那些深藏于时光褶皱里的温暖叙事:复旦大学烈士子女杨飞完成学业的轨迹,见证着教育帮扶如何改变命运;烈属每月收到的“随心订”牛奶卡,记录着个性化服务的细腻;每年春节前送抵的崇敬慰问礼包,成为上海特有的“年味”符号……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动人画面,拼合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双拥工作的“上海样本”。

固我长城的力量,不仅在于砖石的坚固,更在于人心的凝聚;不仅需要制度的设计,更需要情感的共鸣。当骆霞娟轻抚墓碑诉说“我们过得很好”时,当退役军人在“崇敬之家”找到归属时,当年轻战士在智慧教室里敲击键盘时,这座城市对英烈与军人的尊崇,已经积淀为人民城市建设最深厚的红色底蕴,可感可知,持续长久。

原标题:《新民述评 | 一座人民城市的恒久尊崇》

栏目编辑:赵菊玲 文字编辑:顾莹颖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潘高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