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云福
无锡素称是古代吴文化、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当代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开启吴文化之源的泰伯及其精神对无锡工商业有何关联与影响?近代锡商先驱对其人文精神又是如何评价的呢?笔者通过史料检索,发现锡商杰出代表荣德生先生对泰伯十分推崇,有着极高评价。泰伯“至德求真、灵动开拓”的精神源远流长,成为无锡经济文化之根基,也形成锡商品格底蕴与长远价值取向。
泰伯被视为江南人文始祖
荣德生对泰伯的直接评价,主要反映在其所著或所编《乐农自订行年纪事》《实业救国刍议》和《人道须知》《荣氏家训》等文集中,也散见于商会演讲与工厂训词等文献中。他在这些文字中,常以吴泰伯为文化符号,强调其精神对无锡工商业乃至经济社会的重要指导作用,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
一、评价泰伯精神是无锡近代实业勃兴之渊源。
在《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荣德生提到吴泰伯南下开发江南的历史,并称其精神为“无锡之根”。他写道:“吾邑自泰伯奔吴,以礼让开基,化及南服,民风淳厚,工商始兴。后世子孙承其遗泽,故能务实重商,此无锡近代实业勃兴之渊源也。” 荣德生认为,泰伯不仅是道德典范,更是江南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先驱。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泰伯带领中原先进文化和技术南下,推动了江南地区的文明进程,这与近代实业家通过引进技术、发展工业以振兴国家的目标一脉相承。
荣德生所著《乐农自订行年纪事》
无独有偶。无锡籍著名思想家薛福成在《庸庵文外编》中,深度阐述了吴泰伯的历史功绩和文化影响。他特别强调吴泰伯南下开拓江南的意义,认为吴泰伯的开拓精神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奠定了基础。薛福成写道:“泰伯之奔吴,非徒避祸也,实开化江南也。江南之地,自泰伯始启其文明,其后吴越之兴,皆泰伯之余泽也。夫泰伯之德,不仅在于让,更在于创。其开创之功,可谓伟矣。”薛福成认为,吴泰伯南下不仅是为了避祸,更是为了传播文明,不仅是吴国的始祖,更是江南经济文化的开创者。薛福成和荣德生的表述都说明,吴泰伯具有开化之功,吴文化中的礼让和开拓精神是近代无锡崛起的文化根基。
荣德生积极支持无锡“泰伯文化节”等地方活动,主张将泰伯精神作为无锡的“文化名片”,称其“至德之光照千年,今人尤当效之”。此类公开倡议直接体现了对泰伯精神的推崇。
荣德生出于对吴地始祖的崇敬,对泰伯庙的修缮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泰伯庙是祭祀吴文化始祖泰伯的重要场所,历经战乱和年久失修。1930年代,无锡地方士绅发起修缮工程,荣德生与其兄荣宗敬作为无锡实业界领袖,积极参与其中。根据《乐农自订行年纪事》及相关地方志记载: 1934年,荣德生出资修缮泰伯庙部分建筑,并资助相关祭祀活动。1936年,泰伯庙大修期间,荣德生通过荣氏兄弟企业“申新三厂”提供资金支持,并动员无锡商会共同筹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村泰伯庙
二、强调学习“泰伯之胸怀”和勇于开拓的气魄。
荣德生在《实业救国刍议》中,就讨论民族工业发展问题,荣德生强调企业家需具备“泰伯之胸怀”,即不计私利、以大局为重的精神。他认为,吴泰伯让位南迁的抉择,与近代实业家“舍小利谋大业”的理念相通。
荣德生认为,要学泰伯礼让精神,提升企业家格局。他认为吴泰伯的“三让天下”不仅是个人道德的高标,更体现了一种超越私利的格局。他说: “泰伯让国,非独为弟,实为周室之兴。吾辈办厂兴业,亦不可囿于私利,当以国计民生为念。”
荣德生在《乐农自订行年纪事》1943年纪事中又提及:"余读《史记·吴太伯世家》有感,古之让国者为天下,今之兴业者亦当如是"。
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荣氏企业的经营理念。例如,荣德生提倡“戒欺”,注重诚信经营,坚持提升国货品质,创立并打响“兵船”面粉和“人钟”棉纱等民族品牌,以抵御洋货冲击。又如,在抗战期间,荣氏企业实施内迁,支持大后方生产,在陝西宝鸡开辟“窑洞工厂”,服务国家战时经济与民生大局。
吴泰伯南下江南、开荒拓土的壮举,被荣德生视为“无锡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源头。他在演讲中提到:“泰伯以中原之贤,辟草莱于荆蛮,此等开拓气魄,正为今日实业家所当效法。吾辈兴办纱厂、面粉厂,亦是‘辟草莱’于工商之域。”
《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续编》1948年纪事中,荣德生在记述创办天元实业公司时提到:"吾邑泰伯奔吴,化荆蛮为礼义之邦。今之办厂,犹古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特工商之战耳。"
荣德生于1946年无锡县商会演讲《工商与地方发展》时又讲:
“诸君观梅村泰伯殿可知,三千年前中原贤者来此‘断发文身’之地,终成鱼米之乡。今我辈在荒滩设纱厂,何异泰伯当年?所谓‘辟草莱于工商’,正是此意。”该演讲后经整理发表于《无锡杂志》1947年第23期。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无锡一批商界前辈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兴办实业,抵制洋货,维持民生,拯救家园。他们在“商战”中开拓先河,沉浮腾跃,坚韧创业。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锡商已相继崛起杨、周、薛、荣、唐蔡、唐程等六大家族集团为龙头的企业群落,称得上大商如云,王者崛起。他们倾力实业发展,投身慈善公益,关注惠工厚生,更让这群商人成了社会前进的推动力量。荣德生将近代无锡民族工业的崛起,视为对吴泰伯精神的千年认同与弘扬传承,也是对无锡先贤薛福成论述的百年呼应。
悠悠伯渎河相传为泰伯首开
三、提倡孝道于家族传承,孝悌之德通于商道。
荣德生将吴泰伯的孝道(尊重父亲传位季历的意愿)与家族企业的传承相结合。他认为,家族企业的稳定发展需要“孝悌”精神的维系。他说“泰伯之让,非唯让国,亦让以成父志。吾辈治家业者,当效其诚悫。父兄之训导,子弟之恭承,非独血脉之序,实乃立身治业之本。若子嗣但争权柄而忘孝义,纵得财货万贯,亦如沙上筑塔,终必倾覆。故曰:家道昌隆不在资财厚薄,而在人心聚散;企业永续不恃机巧权谋,而赖伦理纲常。”
荣德生编《人道须知》
在这一论述中,荣德生以吴泰伯“三让天下”的典故为隐喻,提出家族传承的三重维度:伦理认同,继承者需超越个人利益,将家族共同价值观内化为行事准则;代际沟通,权力交接应兼顾传统智慧与时代需求,在守正中创新; 责任让渡,长辈须如周太王般审时度势,适时放权培育新生代领导力。
荣德生在《申新三厂二十周年纪念会训词》(1935年)中讲: “昔泰伯成全父志而南奔,今我荣氏子弟守父兄之业,当思创业维艰。若争权忘孝,纵得万贯家财,终是沙上筑塔”。
《荣氏家训·丙戌篇》(1946年)明确记载荣德生专论家族企业传承原则:“泰伯之让,非唯让国,亦让以成父志...企业永续不恃机巧权谋,而赖伦理纲常。”
《梅园豁然洞读书处讲学录》1947年记有他的讲话:
"吾邑泰伯三让天下,其孝悌之德通于商道。企业代际交接,当以‘成父志’为要,非独股权分配事也"
他在无锡申新三厂实践中推行“家族议会”制度,要求各房代表以《朱子家训》为纲,通过“孝悌协商”化解利益分歧。这种将儒家伦理嵌入现代企业治理的模式,使荣氏企业历经战乱动荡仍维系完整,印证了“伦理资本”对家族基业长青的深层支撑。荣德生将吴泰伯的孝道也体现在对后代的教育中。他要求子女“以德为先”,将家族企业的成功与社会福祉紧密结合,与泰伯“让天下而利万民”的精神相呼应。
四、推崇泰伯至德精神,呼吁以德兴业以德化民。
孔子称泰伯“三以天下让”为“至德”。荣德生深受这种“礼让天下”精神的影响,认为泰伯的谦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德”与“大局观”的核心价值观。
2024纪念泰伯公诞辰大会
荣德生曾多次资助无锡泰伯墓、泰伯庙的修缮工程,并在相关仪式中发表讲话。例如,1930年代修缮泰伯庙时,他公开表示泰伯是“江南文化之祖”,其“三让天下”的德行是“无锡人精神之本”,直接呼应了孔子“至德”的评价。
在泰伯庙的题词中,荣德生曾书写“至德无称”四字,此语源出《论语·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表明他对孔子“至德”概念的认同,并将其与泰伯精神直接关联。
荣德生在1920年代撰写的《无锡之将来》中提出,无锡的发展需以泰伯精神为根基,称其“让位南迁,化荆蛮为礼义之邦”是“无锡立市之魂”。他虽未直接使用“至德”一词,但将泰伯的谦让、开拓与教化视为无锡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道德资源,实质上是对“至德精神”内涵的延伸阐释。
他在多篇文章中呼吁“以德兴业”“以德化民”,将泰伯的德行视为企业家的楷模,认为“无德之业不可久,无德之财不可守”,这种表述可视为对“至德精神”的间接提炼。
邓小平所题“戒欺室”匾额
荣德生将创办实业视为“现代版的泰伯奔吴”,认为引进西方技术、振兴民族工业与泰伯“携中原文明南下”具有同样的开拓意义。他在申新纺织厂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上曾说:“吾辈办厂,非独为利,实承泰伯遗风,以利民生。”
他捐资修建学校、桥梁(如无锡宝界桥)时,多次表示这些举措是“效泰伯之让利与民”。1934年无锡《人报》曾报道其言论:“泰伯让天下,吾辈让利于民,其德一也。”此处将个人行为与泰伯的“至德”直接类比,体现了对至德精神的价值认同。
荣德生将泰伯视为道德典范,认为泰伯的“至德”精神与儒家“仁德”思想一脉相承,强调企业家在追求实业发展的同时,也需注重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 。荣德生在著作中多次提到泰伯的“至德”精神,认为其“让贤开拓”的品格与近代实业家的社会责任相通。他认为,泰伯的“至德”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在于“无私”与“奉献”。他在晚年回顾自己兴办实业、捐资公益的经历时,常以泰伯为榜样,强调企业家应超越个人利益,承担社会责任。荣德生本人也以实业报国、服务社会为己任,其兴办工厂、学校、桥梁等公益事业的行为,被视为将泰伯的谦让、仁德和开拓精神转化为实业报国、教育兴邦和公益惠民的具体行动,体现了近代中国企业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转型之间的独特思考。
作为无锡本土实业家,荣德生对泰伯及其精神的赞扬,也包含了对吴地文化的自豪感。他将泰伯视为无锡乃至江南地区的精神象征,认为这种文化底蕴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荣德生等人对泰伯的推崇,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千年认同与致敬,也反映了他们这代人将儒家伦理与现代实业结合的实践理念。在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他们试图通过弘扬泰伯精神,倡导一种以道德为根基、以实业为路径的救国之道。这种思想对近现代锡商价值观乃至无锡城市精神“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
纪念荣氏创业120周年大会场景
例如,2020年11月,无锡举行纪念荣宗敬、荣德生乡贤创办实业120 周年活动,作为企业家代表的周海江表示,无锡的民营企业家群体要从锡商先贤身上学习好“三个有机统一”,即“义”和“利”的有机统一,就是追逐利润与追求仁义的有机统一;谦让和争先的有机统一,就是做人要谦让,做事要争先的对立统一诚信和灵活的对立统一,就是企业家要重诚守信,有契约精神,同时也要根据市场变化灵活经营的对立统一。他认为,前者突出“义利合一”,弘扬关爱社会的奉献精神;中者强调竞合中的包容和坚韧;后者则凸显守信和灵动进取的发展之道。又如,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吴仁山会长2023年著文《至德源流绵长 道正方致荣归》,其中提出在江南经济文化历史中有两座耸立的高峰:一是古代至德吴泰伯;二是近代民族资本首户荣家。吴文化是吴地文化的源泉和根基,在吴文化的滋养下,融入现代发展理念,荣氏企业文化和锡商企业家精神丰富发展了吴文化。日前,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召开泰伯精神与无锡工商业专题座谈会,参会学者表示要深入开展吴文化、民族工商业、乡镇企业三个发源地的贯通研究,以更好地发掘吴文化中弥足珍贵的创业传统。
荣德生所著《无锡之将来》
溯往开来,在新时代弘扬泰伯精神,以德为尚,以荣为荣,以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和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激发工商基因与优秀企业家精神,朝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续写吴地经济文化的历史荣耀,这应该是当今吴文化研究乃至史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
吴文化对无锡工商业的深远影响座谈会
作者简介
沈云福,共和国同龄人,中国经济史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无锡荣德生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长期关注无锡工商文化历史,并著有数部专集,与友人合著的无锡百年工商史纪实作品两度获太湖文学奖。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