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用木犁扛起孙女大步向前,女孩们从侗歌唱到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插曲,台江姊妹饭、丹寨鸟笼等黔东南风物悉数亮相……穿戴融合苗绣、蜡染、银饰等非遗元素的民族风高定服饰,45个孩子把苗山侗寨的生活和文化搬上中国国际时装周。
近日这场震撼现场观众和众多网友的时装秀,正是出自杨春林之手,一位来自贵州凯里的服装设计师。他为更多人所熟悉的是其苗语名字——“古阿新”,为更多人关注的身份是贵州“村T”发起人。
“草根”模特为何能带来“顶流中国美”?发轫于乡野的秀场何以走向国际T台?从走出苗寨到回归家乡,杨春林称他在这条路上奔跑了18年,才让更多人看见。“被看见”的不仅是他,还有自信热情的村民和美好的乡村生活,以及背后积淀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的美,是不用翻译的
语言”
1989年出生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江口村的杨春林,童年生活中既有青山绿水,也有飞针走线。因为家境贫寒,他在刚开始拿笔写字的年纪,就和妈妈、外婆学着织布绣花,补贴家用。妈妈杨仕英擅长苗绣,逢年过节都会为杨春林置办新衣,他也因此是村里“穿得最漂亮”的小朋友。
▲ 杨春林(左)与参加贵州“村T”的乡亲合影。受访者供图
后来,杨春林成为村里第一个考到外省的大学生,靠村民的帮衬凑够了学费,前往西安求学。步入大学后,他开始摆地摊勤工俭学,售卖来自家乡的银饰、刺绣饰品等,竟出乎预料地畅销。
大三暑假,杨春林索性带着家乡特产,开始“全国摆摊”,先后去过十几个城市。几年的东奔西走,他不仅看到家乡寨子里不起眼的绣品、银饰深受人们喜爱,也为自己攒下了第一笔创业基金。
2013年,在西安回民街上,一家名叫“古阿新”的国潮男装店悄然问世,橱窗里没有展示服装,却坐着正在绣花的绣娘——这是杨春林的第一家服装店。站在传统与时尚之间,杨春林难忘苗族绣衣的纹饰、色彩。于是,密密匝匝的针脚便出现在新潮服装上,变幻成孙悟空、哪吒、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图案。
精美的刺绣、新潮的设计,很快让“古阿新”品牌打开了市场,杨春林陆续在全国开起了20多家分店。“服装不仅能够温暖身体,更能温暖心灵”,秉持这一信念,杨春林不忘用设计发声:
打造“云朵、云起、云裳”三场时装秀,以“纯洁如云朵”理念致敬新疆棉花;
“武汉”刺绣T恤融入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热干面等形象,表达新冠肺炎疫情之后重启美好的期盼;
袁隆平去世后,“CHINA”刺绣T恤上的祥云设计,被替换成稻穗……
带着融合传统非遗元素的时尚潮服,杨春林多次登上世界舞台。“民族的美,是不用翻译的语言。”他对此更加笃定。
“‘村T’是我送给家乡的
礼物”
2024年4月,杨春林创作的一条“找妈妈”的视频火了。视频中,他以贵州、北京的地标景点为背景,拉着妈妈一路“跑”到中国国际时装周的现场。
“这其实是一条无心插柳的倒拍视频。”时装周结束后,杨春林带着从未走出苗寨的妈妈旅游,一条条花絮视频拼凑出他们从贵州到北京的距离。事实上,妈妈杨仕英的“陪跑”从未缺席。当月,杨春林和妈妈赴英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传统的民族服饰受到外国朋友的喜爱。
“既然大家喜爱我们的服饰,为什么不邀请他们来村里看一看呢?”杨仕英的提议让杨春林来了灵感。回到家乡,他开起了“古阿新”凯里分店,准备办一场开业服装秀,“不能把我们的服饰送去更大的世界,就把T台搬回家乡”。
眼看着专业模特在家门口走秀,村里的阿妈们坐不住了。“阿新,我们可以上去试试吗?”惊喜之余,杨春林欣然应允。于是,父老乡亲纷纷换上自己压箱底的盛装,扛着农具、端着美食、挎着竹篮,就这样第一次走上了T台。
▲ 贵州省凯里市苗侗风情园贵州“村T”现场。受访者供图
在凯里市苗侗风情园内50米的风雨长廊,没有音乐,没有主持人,却出现了这样一番乡间盛景——农民和绣娘、老人和小孩,不分职业和年龄,穿戴苗、侗、瑶等民族的传统服饰,迈开了自信的步子,也征服了现场的观众。“村T”,就这样诞生了。
原计划3天的服装秀,一周也没有走完,报名的人源源不断。“盛装本是逢年过节才会穿,但‘村T’给了大家一个机会,展示他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手艺。”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杨春林理解“村T”火热背后的原因,便答应每周五、六、日继续走秀,还为“村T”添置了专业设备。
“来走秀的人都越来越多,大家像刚干家农活、赶完集一样,扛着木犁、挑着担子就上台。”在“模特”和观众的热情加持下,原计划举办到去年10月的时装秀不断延期。“村T”也迎来了新的变化——台上,云南、新疆、内蒙古等地的服饰展示,流行音乐、京剧、武术等表演,不一而足;台下,观众里三层外三层,自媒体现场直播更是不断刷新“村T”的影响力。
作为展示乡村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公益平台,“村T”火了!2024年下半年,“村T”举办超过430场活动,展现了40多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参与表演人数超3万人次,全网播放量近亿次。
“不是我们做得好,是这片土地带来了这把‘火’!”回顾“村T”的发展路程,杨春林动情地说,凯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各族群众共同生活、共同传承传统技艺,生生不息,“这里的人们帮助我走进大学,‘村T’是我送给家乡的礼物”。
“让文化传承更有温度、
更有力度”
今年3月,杨春林再登中国国际时装周,和他在一起的还有45个来自贵州大山的孩子。
伴随悠扬的民谣,孩子们迈开稚嫩却自豪的步伐,把原汁原味的苗寨生活搬上T台:苗绣、侗绣、水族马尾绣、蜡染、银饰等非遗技艺,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芦笙舞等传统表演,酸汤鱼、丹寨鸟笼、苗家血豆腐等特色物产……民族文化与时尚潮流碰撞,呈现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
爷爷脚踏草鞋、挽起裤腿,从容地唱起民谣,肩扛的老木犁上还站着一个小女孩——这是整场秀最“出圈”的一幕,令人动容。“在贵州,长辈用背篓、扁担背负孩童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场景。如果说扛起的农具是生活的重担,那么肩上的孩子就是传承的希望。”杨春林说。
在杨春林身上,传承的希望也在以另一种方式被托举。今年2月,杨春林为参加时装周招募童模,结果2000多位家长拿着衣服、带着孩子来报名,原计划的20位孩子最终增加到45位。他们中最小的5岁,最大的12岁,很多没有走出过大山,更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临行前,杨春林为费用犯了难,村民们便自发筹款,只为把孩子们一个不落地送上国际T台。
传承的希望、情感的温度,是这场服装秀鲜明而有力量的底色。拉开大幕,外婆一边绣着花,一边和小朋友聊天,把对晚辈的疼爱缝进古老而绚丽的图案里。服装秀最后,杨春林安排孩子们的妈妈悄悄奔上T台,灯光亮起,孩子们纷纷奔向妈妈的怀抱。这一幕,让现场观众感动得落泪。
“在我的家乡,很多小朋友的服装是妈妈花费数年绣成的,一针一线里都是爱。这次登台的一位小朋友穿的百鸟衣,是他曾祖父留下来的,已有120多年历史。”谈及这场服装秀的设计初衷,杨春林认为,通过家族故事和乡土生活场景的叙事,可以让文化传承更有温度、更有力度。
“古朴又时尚、原生又高级”,网友如是评价这场特别的服装秀。面对走红后铺天盖地的赞誉,杨春林总是回应说,“我只是民族服饰的‘搬运工’,这些服饰并非出自一位设计师之手,而是几代人审美的积淀、文化的凝聚”。
▲ 贵州省凯里市苗侗风情园贵州“村T”现场。受访者供图
在这趟北京之旅的最后,杨春林带着孩子们去天安门看升国旗,在天坛祈年殿前为来往游客表演。然后,他们马不停蹄地返回凯里,“村T”继续上新。
面向未来,杨春林直言还有很多挑战和不确定:如何让阿妈们“绣”出更好的日子;今年能不能邀请各民族的设计师来贵州,举办一场民族时装秀……但他很确定,家乡,将继续是他的主阵地。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周芳 吴艳
制作 |封煜靖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分享”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