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用禅理解读《红楼梦》,认为不懂得修行的人看不懂《红楼梦》,这有一定道理。更有红学家认为,《红楼梦》充满了对人生百味的解读。从其结构到具体人物的衣食住行,充满了佛教义理。有的学者则认为,《红楼梦》不单单是一部悲剧小说,还暗含了人生及解脱之道。他们的认知,均有一定的道理。从曹雪芹所撰此书的时代而言,曹君由富豪之家陷入困顿,能更好地感受民间疾苦,对富贵与贫穷有着更清醒的认知。心中的理想、儒生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传统文化遇到了现实挑战,这让曹雪芹内心充满了迷惑。求救于宗教,沉溺于佛教义理对矛盾做出排解,构成《红楼梦》的一大特色。
《红楼梦》的红楼寓意着什么?红色,是粉黛,是女红,是大观园里的莺歌燕舞,是形形色色的各色女子;楼是什么?代表着富贵,代表着阶层,代表着世俗的荣耀。红是一种情思意蕴的象征,楼代表着生存的依附,俗人追求的境界极致。红楼梦,意味着红与楼的消失,意味着人生终归不过是一场梦。从《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而言,最初一块补天遗漏的顽石,经历过一番人世间的梦幻之旅,由石变玉,享受了人间富贵,最后又复归“青埂峰下”,实在是人生升华后的平静。
《红楼梦》提供了一个修行的样本,也展示出曹雪芹先生内心的苦闷。曹先生以修行之举构思此书,说出了无限的禅意,也诠释出人生终究是一场空的道理。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抛却富贵、回归本体、心性自然则应该是一个读者应该参悟的禅理。《红楼梦》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人物参禅悟道的对话描写,还有众多充满禅意的诗,劝说世人不要一味贪恋红楼,而应知道世间的一切“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北禅的修炼之悟语与南禅的顿悟之思想,皆可从《红楼梦》里找到。从顿悟禅意的路径而言,《红楼梦》里的妙语禅理,值得读者细心琢磨。
贾宝玉是曹雪芹极力刻画的修行人物。这个青埂峰下的顽石,一个神瑛侍者,来到人间变成了一个宝玉。宝玉的美质,看似与顽石不同,但从根性而言,石头是其根本的属性。顽石的自然素朴,代表着一个人的原始状态,宝玉之所以最后复归到青埂峰下,是经历了“由空入色,因色生情,情后顿悟,由悟入空”的一个过程的。假如没有这一番游历,那块顽石不知道生性自足的道理,会继续贪恋人间的富贵。贾宝玉是一块宝玉,拥有了世间的荣华富贵,但他根性上的石头本色,预示着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纨绔子弟。在经历了大情大爱的人间漂流之后,他感觉到“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才有“见女清心,见男污浊”的感觉。从肉欲到意淫的历练,让贾宝玉看到了社会的矛盾、人欲的肮脏,顽石本性的回归,让他没有失去人性的悲悯。过往的一切,僧道的禅机,姐妹们的点拨,让贾宝玉修行圆满。尽管后四十回更多学者倾向于是续作,但也有学者指出,后四十回对禅理的阐释以及诸多人物的交代回应,符合前八十回的故事发展脉络。
从某种意义上说,仅仅把《红楼梦》看作是一部悲剧是不够的,以修行的心态看《红楼梦》,或许会有另外的收获。黛玉之死让宝玉万念俱灰,但生活的现实又让他与薛宝钗圆房生子,有学者据此说明后续篇章的荒唐,也有学者说这恰好说明宝玉参透禅理的升华。人生本是一场梦幻之旅,宝玉最后的出家和归于青埂峰下,不只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而是其归于平静的外在体现。顽石的去而复归,说明了更多意味深长的道理。
贾宝玉“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的参悟,总没有林黛玉“无立足境,方是干净”的参禅顿悟来得彻底。林黛玉有点像慧能。《红楼梦》给读者讲述了慧能的故事,曹雪芹先生没有出家,但作为一个居士,佛教故事和义理构思出现在书中,别有一番意趣。
《红楼梦》里的《好了歌》《飞鸟各投林》《虚花悟》等,看似悲观,读来令人心灰意冷,但细加琢磨,这是多好的提醒!人生得意须尽欢之时,考虑醉酒后的跌跤或脑梗;高高在上时,多想贫苦的百姓;青年人多想想那些羸弱的老人等等,这是现代文明人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从凋敝中看到希望,从真实中看到虚无,从富贵中看到贫穷,从欢笑中感受悲凉,是理性认知的表现。许多老同志退休后,回顾自己的上半生,有的扼腕叹息,有的悔恨不迭,就在于在岗时忽略了及时反思和调整。《红楼梦》给读者提供了禅意的思维和视角,读通了《红楼梦》,有益于个人修行。
有人从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推演出曹雪芹“原应叹息”的本意,又从其丫鬟的名字,意味着“琴棋书画”的修行,曹雪芹是一位思维缜密的作家,以巧取人名来暗藏禅意表达,也是他的一贯手法。而在对琴棋书画修行的赋诗表达中,读者可以感受琴声的高雅(预示元春的尊贵),下棋的心气竞争(预示着迎春的悲惨命运)。《红楼梦》在大观园里的对诗,所出之作,皆有深意。既描写了人物的命运,又暗含了各种禅意。无论是累加修行还是顿悟,曹雪芹在向读者阐明好坏互相依附的道理。不要追求一时的光鲜而忽视人生不过一场梦幻的真实性。在太虚幻境里,“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曹雪芹懂得生活的辩证法,让贾宝玉从虚幻里最终走出来。难得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描绘出了这诸多禅意,读者才不会“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了。
某物流老总用禅理管理现代企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原因何在?就在于他考虑到了企业员工的心性使然。世界因果相生、每个人皆佛性十足,让员工看到开发内心纯净之美的重要性,认识到这个世界诸多事情会循环回归的道理,就能让更多员工明白向社会捧出真心实意的重要性。曹雪芹在那个时代,苦闷得不到排解,用禅意构思小说,成就一代文豪。
现代企业家从佛理中参禅悟道,也有其内在逻辑性。懂得敬畏,知道好坏相互转化的道理,对一个现代管理者保持头脑清醒十分重要。佛教的因果报应、人生轮回思想中固然有不少有悖于现代伦理的文化,但一个参透佛理的企业家,就会像曹雪芹一样,把儒释道的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管理手段,就会其不足。我猜想,物流企业家一定读过《红楼梦》,他有发自内心的慈悲情怀,才会真心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戴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