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卢飞宏武学思想理论核心要点解析》之四

树立武术的人民性与人民文化观思想

提出并论述了武术的人民性与人民文化观思想,撰写《武术的人民性》《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思想》,深化和丰富了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建设,这对于促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武术的普及与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使之成为新时代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人民性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武术广泛的群众基础、丰富的社会功能、深厚的文化传承、重要的教育意义、多样的表现形式及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上。武术由人民创造、传承并服务于人民,具有鲜明的群众基础。武术的群众基础促使习武者从“个人技艺”转向“社会服务”。武术人民性与人民文化观思想构成了武术动态发展的思想体系,通过健身、防身、修身等功能满足群众需求。

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武术文化振兴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武术人民文化观是新时代武术文化发展的核心理念,其核心在于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强调武术与人民文化创造、传承的深层联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导向,并通过传承创新实现武术的当代社会价值。树立“人民的武术”观念,既要坚守“技击为体,文化为魂”的本质,也要在现代化转型中平衡传统性与创新性。强调武术要以服务于人民大众为导向,以提升全民尚武精神与健康素质发展为根本,凝聚社会力量,激活体育活力,推动武术向专业化、大众化、国际化发展。武术发展要有思想理论与文化的支持,让“人民武术为人民”思想成为武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坚持武术人民观点、人民立场和人民利益,让武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与繁荣发展。武术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以人民为本的发展理念,使其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深入挖掘武术的教育、健身、文化价值,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武术发展生态,强调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传承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建设,对于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与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

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可以更好地坚守民族文化传统,以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全球化浪潮中凸显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同时,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也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武术所强调的勇气、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精神品质。通过推广和传承武术文化,可以激发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爱和追求,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武术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国民身体素质、促进传统文化传播、构建文化传承体系以及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武术的发展是文化传承与时代需求的动态平衡过程,未来需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夯实武术文化土壤,守护武道文化根脉,在守正创新中构建新时代武术生态,实现“以武载道”的文化使命。提出“武术人民性与人民文化观”思想,强调武术的群众基础、社会功能及文化传承属性,倡导“人民武术为人民”的发展理念,推动武术在新时代的专业化、大众化及国际化进程。







卢飞宏,原名卢绪波,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武术名家,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等。《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等约300余万字的武学著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