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看问题总是带有自己的观点,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有从积极方面看问题的,也有从消极方面看问题的。那么到底应该从哪个方面看问题?
人活着应该有理想,有希望,既要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也要看到问题消极的方面,或者说既要积极地看问题,又要消极地看问题,能够统筹全局,而不是只看其中一方面。只看积极方面的人,很可能盲目乐观,完全忽略了问题的复杂性,也很可能会轻视困难,没有做充分的准备,最终做不成事。从消极方面看问题的人很可能悲观,还没做事呢,就把事情看得非常困难,也容易办不成事。从积极方面看问题的人一般比较乐观,而且有充分的自信,即便暂时办不成事,也不会被困难打倒,而是仍然看到事情积极的一方面,不会过分专注于消极的方面。越是这样,积极的人就越具有进取心,也越容易办成事情。因为事情摆在那里,需要人去办。倘若人只是觉得事情很大,自己办不成就不去办,怎么说都办不成。事情再大,也能一步一步完成,就像人类登月一样,本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仅一步一步登上了月亮,而且发射的探测器登上了火星,未来人类可能要移居火星。倘若人类只是从消极的方面看问题,那么就和古代农民一样,只是老老实实种地,却不会发展经济了,也不会翻身得解放。
史铁生后半生都在轮椅上度过,但他并没有完全消极,而是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生,论述生死的问题,以至于成了作家中最为深刻的人。倘若他像刚得病那样消极,就很容易毁掉一生。有人拿着一瓶酒在路上走,不小心掉在地上,酒瓶子里的酒洒了一半。消极的人看到了,会认为撒了那一半酒非常可惜,注意力全在那撒了的半瓶酒上,却不会看到瓶子里还剩下半瓶。而积极的人却看到了瓶子里剩下的半瓶酒,认为还剩半瓶,起码可以喝半瓶酒。消极和积极全在于个人的态度,这种态度是长期养成的,和个人的能力有关,和个人的财力有关,和个人的社会关系有关,当然也和个人的心态有关。有人要盖房子,需要一定的财力,需要一定的社会关系,需要有人监工。倘若没有这些条件就盲目乐观,就始终盖不起房子来。倘若这些条件具备了,这个人还是悲观,盖不起房子,那就是个人心态的问题了,总是把事情想得特别困难,固然可以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但过于深思熟虑,往往会变得悲观。
有人要送孩子进城读书,总是觉得不太可能,比较悲观,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在城市买楼房就可以了。但他没那么多钱,又不愿意买楼房,就要想方设法托人办事,而托人办事又要掏钱。花费好几万,才可以让孩子进城读书。他觉得事情很难办,没有好的社会关系,拿着钱不知道送给谁。最终因为畏畏缩缩,不肯送钱,办不成事。规则不是他定的,他也改变不了规则,只能适应规则。办不成事就不要去办,因为能力有限,不如想开一些,认为孩子在乡下读书照样不错,只要督促得力,学习得法,孩子成绩当然会好。从积极的方面看,问题一般比较乐观,但并不能忽略消极的方面,不能忽略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困难,也不能忽略从消极方面看问题的人的阻拦。有人盲目乐观,总是觉得很多事情好办,只要投身进去,努力奋斗就能完成。这种想法一般都出在年轻人身上,但年轻人忽略了一个社会现实,那就是没有权没有钱,很难办成大事。只凭借精力和热情是不行的,需要讲究办事的条件。条件具备了才能办成大事,条件不具备就要创造条件,创造不了条件就办不成。这是客观规律,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古人讲,人定胜天。是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得积极乐观起来,要战天斗地,要为自己谋求福利,而不是任凭自然的欺负,也不是任凭别人的欺负。但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很容易变味,容易让某些人为自己的利益损人利己,甚至为自己的利益去杀人放火,却不一定立刻受到惩罚。人都有私心,为自己生存和发展而努力无可厚非,但要是损人利己就不对了,损公肥私就更不应该了。普通人在办事的过程中比较积极,而一旦遇到挫折和磨难,就有可能变得消极起来,因为他们无法战胜挫折和磨难。这种消极的态度叫做习得性无助的态度,无助的态度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先天具备的。每一个人先天具备的都是积极乐观的思想,只不过处处碰壁之后才变得消极,变得无助,以至于有些人得了抑郁症,不敢接触他人,不敢到社会上办事,遇到事情就躲着跑,就像乌龟缩在自己的壳里,不肯露头。其实这些人只是没有获得帮助,或者没有权或钱,或者遭遇到巨大的挫折之后,没有信心振作起来。倘若有贵人出现,能够拉他们一把,他们就会重获信心,走上乐观的道路。
但贵人并不容易出现,真正的贵人还是自己,要实现自救,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能只是等待别人救援。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人还是积极乐观一点比较好,哪怕盲目地积极乐观,也可以让精神愉悦,增强人生的幸福体验。当然,办事要讲条件,而不能只是盲目乐观,至于消极的态度,还是尽量消除。办不成事就转而办别的事,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也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