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清晨,阳光洒在教师案头的备课笔记上,朗朗晨读声与窗外鸟鸣交响。在南京城东南,一座现代建筑与人文气息交融的校园正悄然书写着新的教育诗篇。
用“开放办学”的理念打破围墙,造“自由成长”的氛围点亮青春,金陵中学溧水分校创办于2017年,以百年金中“诚、真、勤、仁”的基因铸魂,以“天生溧水,自然无想”的地域文化培根,将南京城“博爱博雅”的精神血脉注入教育肌理。这所年轻的学校以“本真教育”为笔,精心雕琢每一堂课,绘就多彩育人长卷。
文脉如根,滋养学生自由成长
漫步金中溧水分校,随处可见文化标语、书画作品,优美的环境悦人心目,先进的设备增添现代化、科技化之感,仿佛穿行于千年文脉的活态长廊。
“学校拥有充满现代气息的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电脑机房、体育馆、音乐美术教室及社团活动室、多媒体教室等,满足多样化的课型需要,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效保障。”金陵中学溧水分校党总支书记王敬怀说。
教育生态墙上,“开放办学”与“自由成长”正抽枝散叶。在王敬怀看来,“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校园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学生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操的陶冶、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
4月3日上午,金中溧水分校图书馆四楼机器人教室摇身一变为科技竞技场,MakeX数智先锋校园机器人竞赛在此拉开帷幕。经过前期报名筛选,初一年级7支队伍14名选手摩拳擦掌,在编程与操作的双重考验中,展开智慧与协作的对决。
从陶笛流淌的千年韵律到啦啦操跃动的青春节拍,从篮球场碰撞的热血到信息学赛场的思维风暴,金中溧水分校的教育沃土上,科技创新的锋芒与人文艺术的柔光辉映,社团活动的蓬勃生气与课堂内外的思维激荡。
教育的丰硕果实,从来不只结在同一根枝头。据王敬怀介绍,学校陶笛社团曾获南京市小器乐比赛一等奖,啦啦操社团曾获南京市创意啦啦操比赛一等奖,篮球社团曾获溧水区校园篮球“3对3”联赛第一名,排球社团曾获南京市校园排球女子组一等奖,初二(5)班李文轩曾获江苏省CSP-J/S信息学竞赛一等奖,校本课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微辩论·趣话逻辑》曾获南京市精品校本课程评比一等奖。
向内深耕区域沃土,向上链接集团智慧,向外拥抱世界文明,在“开放办学”的蓝图上绣出三重同心圆。2024年7月9日,溧水区举行初中学校集团化办学揭牌仪式,其中,晶桥中学、云鹤初级中学加入金陵中学溧水分校教育集团,增强交流互访,共享教育资源。
“学校不仅与金陵河西、金陵汇文广泛开展校际交流活动,还注重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申报‘中国—东盟千校携手计划’项目学校,与多所国际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王敬怀表示。2024年暑假,金中溧水分校27名师生赴新西兰开展“沉浸式交换学习”修学旅行,同时,58名师生赴西安和延安修学。此外,该校的办学实践也已形成跨区域辐射效应,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青海省大通县教育局、芜湖市教育局等多地教育同仁与该校交流互访。这种“国际视野+本土根基”的双轨培养模式,正成为学校育人创新的显著特色。
师生共舞,谱写和谐教育诗篇
“鲍老师,这道题目我没有听懂,可以请您再讲解一遍吗?”教室门口的窗台转角处,学生们正排着队等老师做课后解答。这个具象的窗台,让“本真教育”有了温度与形状。
在这个坚持“零有偿家教”的校园里,所有教育都发生在阳光之下:数学组的“课间解忧铺”永远排着长队;物理实验室放学后还亮着的灯,是老师们在调试第二天要用的检测装置;而那扇永远向学生敞开的办公室门,成了最温暖的知识天地。
王敬怀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多封未署名的感谢信。他回忆起曾帮助学生破解“厌学”困境并赠与他们书籍,希望学生自立自强的点滴小事。“如今,学校开展全员关爱导师制,特别对于有家庭矛盾、缺乏关爱的学生,学校采取家访和电话沟通等多种举措,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关注和关爱。”
以心育人,促精神成长。该校联合陶老师工作室,成立“汇馨”心育工作室。常规心育课、团辅、个辅、心育社团、“525”心理健康周、心理辩论赛、心理绘画、手语操等心育活动精彩纷呈,向学生们传递正能量。以体艺节、科技节、读书节为活动主线,三个年级分别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能力成为一种品质”“让理想照亮前程”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依托金中教育集团办学优势,该校成立“汇和”德育工作室,专家团队的定期指导,使德育工作更具系统性、高瞻性。
这些静默的陪伴,如春风化雨,成为高品质校园最诗意的注解。翻看溧水区各学校七年级综合指标数据一览表,金中溧水分校的初一900多名学生全员参与测试,所有指标都是最优级别的“蓝色”。“这反映出学生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满意,也是和谐校园的鲜活呈现。”王敬怀说。
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课间时间延长至15分钟……2025年新学期开学后,江苏省“2·15专项行动”正式启动。
每天上午9点35分和下午4点10分,金中溧水分校都会开展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千名学生身着统一的校服跑操,步伐整齐,口号响亮。下午5点50分,学生们排成两队,走出教室。在学校南门小广场,他们立正、稍息、向右看齐,与领队老师挥手告别,互道一声“再见”。这是师生们每天共同参与的“最后一课”——散学仪式,短短几分钟,既是安全管理也是心理关怀,一日的学习在温暖的告别中结束。
匠心育苗,深耕一方教育热土
金中溧水分校始终践行“做最本真的教育,办高品质的初中”的教育追求,没有冰冷的知识灌输,有的是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本学期以来,各备课组以校内公开课为平台,围绕“本真课堂”建设和“六好课堂”的要求,积极开展同课异构,交流研讨。
英语老师张洪丽将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融入语言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深入了解北京文化;历史组开展“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融合实践”为主题的校内研讨活动,赵兴康老师执教的《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公开课,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盛世长卷,带领师生在驼铃与帆影间探寻文明互鉴的密码;语文老师许梦萍以《骆驼祥子》思辨阅读为主题,就如何在阅读课堂上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展开交流和研讨……
翻开青年教师的备课本,会发现每一页都像艺术品:左侧是手绘图与知识点关联树,右侧贴着学生作业错题。“我们的教师队伍年轻肯干、认真敬业,学校独创的‘六步备课法’——假期提前研读书本、夯实底蕴,每周集体研讨、碰撞火花,每日根据学情动态调整,课前还要进行模拟授课等,这些细致的备课流程与对校本作业的认真钻研,真正实现了‘让知识从课本里活起来’。”王敬怀说。
如今,金中溧水分校在校班级已达48个,共2408名学生,160多名教师,预计到2027年增至76个班级。面对增长的生源,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现有市优青4名、市学带2名,区学带11名、区优青8名,区级以上名特优教师25名等。
2024年1月16日和2025年1月20日,该校两次召开校务委员会,金陵中学及河西分校,溧水区教育局和开发区各社区书记参加会议,为优秀学生颁发“金中奖学金”。在南京这片博爱之城的东南角上,金中溧水人正以文化为土,以匠心为犁,耕耘着不断结出累累硕果的教育图景。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