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一艘轮船在太平洋上飘荡着。
这艘船看似平平无奇,实际上却正搭载着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回到中国。
这个人就是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是我国现代国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在他身边,夫人蒋英正警惕地坐着,时刻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她已经做好了准备,在危险发生时,挡在丈夫面前。
提起蒋英,人们总是会在她的名字前加上钱学森夫人的称呼。
可是抛开这层社会关系不谈,她本人也是一位相当优秀和伟大的女性。
她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奠基者,是在国际舞台上捧回冠军的音乐家,也是心怀大义的中华女儿。
在和丈夫一起回国的过程中,他们经历过哪些危险?蒋英自己的事业,又有着哪些高光时刻?
克服困难,回归祖国
1949年,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和他的夫人蒋英,通过广播收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
那一刻,夫妻二人相视落泪,他们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个想法,回归祖国。
虽然有着多年的留学经历,可他们骨子里都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有着高度认同。
不管国外的生活多么繁荣,不管国内的条件多么艰苦,他们都始终铭记,自己是祖国培养的人才,应当为祖国作贡献。
钱学森是一位相当伟大的物理学家,在美国人口中,他一个人能顶得上10个师,他若是能回来,中国的现代化国防事业必定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蒋英虽然没有丈夫名气那么大,可她也是一位相当出色的音乐家。
她的回归,一定能够填补祖国在现代音乐事业上的空缺,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他们都知道,自己能够在国内发挥巨大的价值,所以他们都坚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回家。
只是这个想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难如登天。
美国政府宁愿对他们痛下杀手,也不愿意就这样放钱学森回国,他们一家人遭到了政府的软禁,未经许可,不能自由地与家人朋友联系。
好在蒋英机智,借着孩子的口吻,给同样在国外的妹妹写了一封信,信中的真实含义,只有真正的收件人才能领会。
她是在代替自己和丈夫求助,希望祖国能够出面干预,帮助他们尽快回国。
1955年,在中央政府的积极周旋之下,夫妻二人终于得到了回国的机会,出发之前,他们也能够想象,回家的路程必定会布满荆棘。
钱学森甚至还说,自己不一定有命回到国家,或许一场精心布置的暗杀行动,就能让他们命丧大洋之上。
后来的蒋英回忆起这段经历,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话:“那个时候,我随时做好了挡在他面前的准备,有什么危险,我都会先替他扛下来。”
她知道,一个钱学森,对于中国国防事业有着多么巨大的价值。
不管是出于妻子保护丈夫的立场,还是出于中国人保护科学家的立场,她都不能让钱学森出事。
在生死面前,蒋英这样一位弱女子,展现出了极其强大的勇气和魄力,她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并且无怨无悔。
事实上,他们在回程途中,确实遇到了惊险万分的暗杀行动。
在至关重要的最后300米处,他们听到了此起彼伏的枪声。
警惕的蒋英瞬间意识到,这次暗杀行动是冲着钱学森而来,看来,到了她站出来的时候。
她一把将钱学森推到地上,然后扑在了丈夫的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掩盖丈夫。
若是此时有流弹飞来,蒋英一定会先中弹,她把钱学森盖得严严实实,在她的保护下,钱学森一定能安然无恙地回到祖国。
他们的两个孩子,她此时也完全顾不上了。
她克服了作为人的求生本能,克服了作为母亲的保护孩子的天性,只为了给祖国留下重要的那个人。
好在他们十分幸运,成功从危险中逃脱,虽然枪声未曾断绝,好在他们没有中弹,平平安安地到达了码头。
他们的儿子钱永刚教授,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话语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佩。
他说:“我的母亲看起来是一个娇娇弱弱的女性,但实际上却有着相当坚强的毅力。当时我的年纪不大,可是对发生的一切记忆犹新。在母亲的脸上,我第一次读懂了视死如归四个字的含义。”
这一路上披荆斩棘,一家人终于成功到达终点。在中国政府的高度保护之下,他们的安全也暂时有了保障。
然而更加严峻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
钱学森回国,肩负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期待,他们都希望他能为中国带来改变,希望他能研发出帮助中国摆脱耻辱命运的武器。
而他也不辱使命,在应用力学和物理力学方面作出了诸多的成就,成为了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成为了导弹之父。
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他并没有过多标榜自己的功勋,反而提到了一个人:“我最感谢的人是我的太太,她为了我的工作做出了牺牲,放弃了她自己的台前事业,给了我全方位的支持。”
正是因为意识到丈夫的工作有多大的价值,蒋英才能毫无怨言地放弃自己热爱多年的演唱事业,心甘情愿退居幕后,全力为钱学森解决后顾之忧。
一个风光无限的女高音歌唱家,从此变为了一位深耕花园的音乐教育从业者,变成了默默付出的家庭女性。
她的价值,并没有因为职业的改变而有所减少,相反,她的付出,应该被所有人看到。
其实除了钱学森夫人这个身份,她更应该被人们记住的,是她在音乐领域的巨大成就。
勇闯国际,为国争光
1935年,蒋英跟着父亲一起来到欧洲,投身她所热爱的音乐专业。
学习是一件相当枯燥的事情,哪怕学习的主体内容是音乐,蒋英也感觉到了巨大的困难。
刚开始来到国外时,她完全没有办法融入到老师和同学的生活圈子,双方的习惯完全不同,她为此感到十分困扰。
更关键的是,蒋英时刻处在被排挤和孤立的边缘。
欧洲白人在上个世纪对中国总是有着巨大的歧视,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贫穷且落后的国家,中国人是一群未开化的群体。
所以他们打心眼里瞧不起蒋英,更不认为这个从中国远道而来的柔柔弱弱的女人,能够在欧洲的音乐世界掀起什么风浪。
可蒋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狠狠打了他们的脸。
1943年,瑞士举行万国音乐年会,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青年音乐家,都参加了此次比赛。
蒋英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自然也有对应的赛道,开赛之前,没有一个人看好她。
不过不得不提,她的条件真是得天独厚。
她的五官既有着西方人喜爱的明艳大方的特征,又有着独属于东方人的温柔。
她的气质端庄得体,在一众热烈的西方人中,给人一种如清泉般娓娓道来的舒适体验。
她的声音十分清脆,像蓝天上自由翱翔的百灵鸟,也像以歌唱为终身事业的黄莺。
她的台风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仿佛天生适合舞台,仿佛在越多的观众面前表演,她越能展现出游刃有余的姿态。
旁观者从一开始对蒋英的不看好,到比赛过程中不由自主地鼓掌,再到比赛结束后对其啧啧称赞。
从他们态度的转变中,我们也能看到蒋英的实力。
这场比赛的结果毫无疑问,蒋英代表中国歌唱家,捧回了那一座珍贵的冠军奖杯。
要知道,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音乐人在国际舞台上获得音乐奖项,更别提冠军奖项。
她是开天辟地的第一人,是中国音乐事业的骄傲,也成为了不少中国音乐从业者的偶像。
在和钱学森结婚后,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事业。
传统的家族观念,并没有对这样一位独立自主的优秀女性产生影响,她始终认为,家庭不是女人自己的责任。
在夫妻二人都有着为之奋斗的事业时,双方都应该适当地为对方做出妥协。
后来回国,她的态度发生了自然地转变,这是因为,钱学森的专业在中国,能够作出于国于民的巨大贡献。
而当时,那也是中国最需要的力量。
在民族大义面前,她甘愿牺牲自己热爱的事业,放下话筒,舍弃绚烂的灯光,舍弃观众的交口称赞。
在这之后,她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育事业当中。
1959年,她成为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老师,后来虽然顶着教授的头衔,但她还是始终坚定着自己老师的身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
在学生们心中,蒋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女神,他们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也一度被传为佳话。
品德高尚,受人尊敬
在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后,蒋英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部分音乐领域的天才,他们的天赋其实会被实际的生活困境所耽误。
她非常欣赏的一位女学生,家庭环境并不优越,为了交上学费,平时省吃俭用,唯恐遭到学校的驱逐。
蒋英得知学生的困境,总是会在空闲时分疏导她的情绪,给予她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帮助,逢年过节,她还会特意把学生带在身边,替学生改善伙食。
声乐歌剧系的学生需要经常练习国外的歌剧,可女学生的英语基础实在薄弱,唱起歌来更是十分不自然。
为了帮助学生迈过这道难关,蒋英会在下课后单独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照着进行辅导。
遇到任何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她也都会耐心解答,从不会轻视任何人。
为了感激她对自己的培养,新春佳节到来时,总会有学生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登门拜访,真挚地对她表示感恩。
学生们的心意,蒋英非常感动,但是学生们带来的东西,她却从来不会收下。
有人想拜托她帮忙,带着礼物上门求助,她也总是会拒绝。
在她眼中,培养学生,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既然选择了音乐教育这一行业,那她就一定会做到不忘初心。
至于附加的任何经济价值,她都不愿意接受,因为那是对职业理想的一种亵渎。
妻子在个人事业上的成就,钱学森先生也看在眼里,无论何时,他都会为自己的夫人感到自豪。
钱老晚年时,因为生病躺在了医院,无法出席一场颁奖典礼,夫人蒋英便代替他前往现场,帮着他把奖杯给拿了回来。
蒋英开玩笑地说:“奖金既然进了我的口袋里,那我肯定就不会再拿出来了。”
钱老也乐呵呵地回答:“这当然可以,钱归你,奖归我。”
这句话一语双关,既有着幽默地表达,又有着浪漫的寓意,让旁观者感受到了夫妻二人的深厚感情。
2012年2月5日,蒋英女士在北京的医院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随后,她的葬礼也按照高规格举行。
她生前的诸多爱徒,比如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比如著名音乐教授赵登营,大家都亲自来到现场,送别老师最后一程。
蒋英女士躺在花团中间,身上覆盖着党旗,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鲜红的党旗,是对蒋英终身价值的肯定。
作为钱学森的夫人,她全力支持丈夫回国,一路随护左右,其魄力让人惊叹。
回国之后,她也成为了丈夫科研事业的坚强后盾,从不让他为家庭操劳。
作为自己,蒋英的价值也不容被忽略。
她捧回了相当珍贵的国际音乐比赛冠军奖项,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她创作的音乐教材,至今依旧被广大学子所传读。
作为一名女性,她将这一性别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也正应了毛主席的那句话,“女人能顶半边天。”
结语:
蒋英这一生,实在堪称传奇。
她的家族和金庸与徐志摩等众多名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的丈夫是鼎鼎大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她本人也是相当成功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者。
在人们眼中,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人生赢家。
但只有真正了解她的故事,我们才能明白,支撑着一切荣誉的存在,是怎样伟大的一种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