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脚下的三月街
是热闹了上千年的集市
这里的手工艺品带着泥土气
也藏着手艺人的匠心和智慧
从扎染到木雕、银器……
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故事
一匹布:扎染里的云霞呼吸
扎染,光看名字便能理解它的工艺。先“扎”后“染”,用棉线把白布扎成小疙瘩,放进板蓝根泡的染缸里,拿出来拆开线,布上就开出了蓝白相间的花——扎得松的像洱海的水波纹,扎得紧的像苍山雪。
这手艺不用机器,全靠眼力和手劲。每块布的花纹都不一样,一块素布经过折叠、缝绞、浸染,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在三月街的扎染摊前,你会看见扎染布上那不规则的月牙、涟漪与山峦,恰似洱海晨雾中变幻的光影。游客们常驻足挑选一条扎染方巾或一件衣物,轻轻一抖,便抖落满襟的爱意 。
一缕木香:剑川木雕的时光刻度
剑川木雕多是家具上的花、山上的树,匠人用刻刀在梨木上慢慢凿,花瓣的纹路、鸟的羽毛,都带着木头的香味。粗犷的茶盘纹路如苍山十九溪奔涌,精巧的雕花传递着独具匠心的雅致。
经过木匠刻刀演绎的“慢艺术”,木材被做成簪子、首饰盒,摸起来不打滑,还有细细的刀印。
如今,木雕不再只是木窗、木门、茶几和挂屏,年轻人将传统纹样化作书签、挂件、摆件,让沉甸甸的木头生出轻盈的翅膀,飞向更遥远的地方。
一簇银光:鹤庆匠人的信仰温度
鹤庆的银器叮当响。银匠把银块打成薄片,用小锤子錾出花纹,给孩子的长命锁刻上“平安”,给姑娘的镯子雕上蝴蝶……
鹤庆拥有优质的银矿,加上对银器的喜欢和推崇,孕育了银器文化和工艺的高度发展。
在三月街上,你不难发现鹤庆银饰摊位上有各式的银制物,大到壶具,小到首饰,做工精细,造型匠心独运,雕刻着花鸟云纹、龙飞凤舞等繁琐精美的花纹,独具民族特色和收藏价值。
一方石语:山水凝固的美学艺术
大理石摊位前,赶街人端详石料的神情,像在阅读一封来自远古的情书。石头的纹路里,透着蝴蝶泉的涟漪、三塔倒影的婆娑。
三月街上的大理石,是大理手工艺品中的精品。据史料记载,大理石因最早产于雄峙云岭的点苍山而得名“点苍石”“苍山玉”或“榆石”,由于宫廷不断征取,使大理石大量进入内地,至清代才统称“大理石”。
一块块厚石板被打磨成屏风、茶盘、挂画,天然的云纹、水纹在石面上流动,传统山水纹样变成了现代家居的点睛之笔。
一顶草帽:苍洱之间的田园牧歌
草编摊前,白族阿奶的手指翻飞如蝶,金黄的麦秆在她掌心游走,转眼化作绣球纹的遮阳帽。年轻姑娘们偏爱绣着山茶花的宽檐帽,草编与刺绣的碰撞,让田间野趣多了几分精致。
戴一顶地道的草帽去赶三月街,是许多本地人以及外地游客所喜好的事。经手工编织而成的大理草帽,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还具有较好的遮阴避暑的功效。
草编艺术是指尖与自然的私语,当柔韧的稻草不只是被编织成草帽,可爱灵巧的草编摆件也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若说三月街是大理的“民族密码本”
那么这些手工艺品便是鲜活的注脚
每块扎染布、每道木雕纹、每道银器刻痕里
都藏着对生活的认真与热爱
趁三月街期间
去探寻手作那“取之自然,还以美意”
的朴素哲学吧
这正是赶三月街的妙趣所在
记者:向红玉
编辑:陈琳玲
值周:张辉 胡亚玲
主编: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