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六轰炸机“老树开新花”:持续升级背后的务实考量
中国空军现役的轰-6轰炸机,原型可追溯到苏联1952年首飞的图-16。这款“爷爷辈”机型在中国经历了超50年的魔改,最新型号轰-6N甚至能挂载空射弹道导弹,被网友戏称“但凡能飞的部件都快换完了”。
如此执着升级,首要原因是“够用”。现阶段中国隐身轰炸机尚未服役,而轰-6经过改进后,作战半径从早期的1800公里扩展到5500公里(配合空中加油),还能携带6枚长剑-20巡航导弹,在区域拒止任务中仍具威慑力。其次,升级成本远低于研发新机型——据外媒估算,改造一架轰-6K的费用约为1.2亿美元,而美国B-21轰炸机单架成本超6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技术验证价值。从机械仪表到玻璃化座舱,从铁炸弹到反舰弹道导弹,轰-6每次改进都为中国航空工业积累经验。2016年轰-6K绕飞台湾时,其搭载的电子战系统已能压制部分二代战机,这背后是数百项子系统的迭代成果。
军迷常调侃“轰-20出来前,轰-6绝不退休”,但现实是,在新型战略轰炸机成熟前,这架“空中老兵”仍得扛起重任。毕竟战场上没有“过时装备”,只有“不会用的战术”——能打胜仗的飞机,就是好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