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期 总第815期

诗化意象与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

文/王晓鹰


王晓鹰

中国剧协顾问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

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

我在讨论戏剧创作的时候,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叫“诗化意象”,无论是外国经典、历史故事还是现实生活,均是如此。需要强调的是,所谓“诗化意象”,绝不仅指戏剧演出的舞台形式。一个真正有诗意的戏,在内涵上有丰富深刻的情感和启发性的思考,在表达上刻意追求意象化的舞台形象创造,二者缺一不可。戏剧演出诗化意象思维模式的重点是什么?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对主题立意的理解,对人物情感的挖掘。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理解和挖掘的舞台表达,不要止于就事论事。接下来,我想结合新剧目创作,特别是在戏曲现代戏中追求诗化意象,谈一点我的看法。

第一,继承传统与拓展创新应该二元并举。“守正创新”是中国戏曲从发端到今日的永恒主题。我们的戏曲正是在守正创新的概念下,一步一步发展前进的。但是,如何能够做到“守正守得住,创新创得开”?这是个难题,更是一门学问。

事实上,“守正”与“创新”一直是戏曲艺术向前发展的一体两面。从艺术发展的规律来说,没有只“守”不“创”而能跟随时代前进的传统艺术,也没有只“创”不“守”而能获得旺盛生命力的当代艺术。所谓“守”,并非只是学演传统、继承前辈,更要在新创剧目中体现传统的价值与活力。中国戏曲的传统程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前辈艺术家为了更准确鲜明、更有美感地表现人物情感而反复琢磨、花费心血创造出来的。而所谓“创”,就是拓展创新,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老规矩、开拓新思路、尝试新方法。我认为,只要尊重戏曲的基本艺术规律,不违背戏曲写意性、抒情性的美学特质,包括不将本剧种的基本特征置于完全不顾,那么各种尝试就应该被允许、被鼓励,尤其在现实题材创作中,这种不丢根本的创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新剧目的创作大可不必强求每个戏都做到“守正”和“创新”两者兼优。总体上可以有两个价值取向的选择,或偏重保持原有舞台美感以继承传统,或偏重寻求创新突破以发展传统。总之,“继承到家”与“创新到位”,可以二者并存,二元并举,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第二,“创新”应该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入理解之上。张庚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戏曲是“剧诗”,也就是说它是具有“诗”的品质的剧、“剧”的样态的诗。张庚先生在这里说的“诗”,肯定不只是文学意义上的诗,也不应该仅理解为表面形式的诗。对这个“诗”的完整理解和全面践行,将引导戏曲创作在诗化意象层面更好地追求真正的守正创新。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戏曲比较倾向于将戏剧性建立在是非对立的道德冲突、黑白分明的人物阵营的基础上,擅长对情节性的喜怒哀乐进行抒发与渲染。而当代新创戏曲,尤其是戏曲现代戏,从文本到导表演,应该有意识地追求对生活、对情感、对生命意义的挖掘与思考。没有对人情、人性的丰富表达,没有对生活哲理、生命感悟的深刻追问,就无法拥有现代性的诗意,也难以真正取得现代观众的共情和共鸣。

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戏曲现代戏演员的表演还应该借鉴话剧表演塑造人物性格形象的方法论,尤其是借鉴对人物心理活动的体验、梳理、挖掘,追求多层次地建立现代戏人物形象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方法论,而后运用戏曲表演艺术的技巧和技法,将其充分鲜明地在舞台上呈现出来。

戏曲的新剧目创作还有必要适当吸收现代舞台导演艺术。今天的戏曲导演身负一个重大创作课题,即将戏曲演出创作从过去的“演员思维”适当转化成“导演思维”。(我这里特别说要“适当”,因为有时候这种“转化”确有过度之嫌。)这里也有两个要点:一是从导演的角度,以导演的方式帮助、引导演员提升表演。这个提升不只是技艺的精进,更是理解的充实。这就要在表演观念和表演追求上克服“演程式而非演人物”的误导,强化对一个新人物的形象塑造。重视人物内心情感活动的细致表达,适当加强人物之间表演的交流,并要有意识地运用戏曲的程式化手段来渲染强化人物情感的表达。二是适当运用综合性的舞台表现手段,以追求舞台演出艺术的整体性。把原来只体现在演员身上的程式化处理带来的舞台自由,发展成给演出整体带来的舞台自由。这种“自由”不仅是为了灵活处理时空转换,更是为了表现人物强烈的情感和全剧深厚的蕴含,进而在整个演出中创造整体性的诗化意象。

新一代导演面对戏曲舞台也应该存有敬畏之心。戏曲现代戏的舞台不一定非要简单空旷,也可以有视觉冲击力甚至有现代感。但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不能用物质化的堆积限制甚至侵占演员展开表演的活动空间;二是不能用大量写实的甚至固化的环境性布景,破坏戏曲舞台的“写意性”和戏曲时空的“流动性”,由此从根本上损毁戏曲艺术的诗性品格。

综上所述,包括戏曲在内的所有戏剧演出,若要走向“诗化意象”,创作意识中有两个关键:一是诗化意象的创造绝不仅是外部舞台形式的事,而是情感内涵与表达方式高度一体化的产物;二是诗化意象的产生,依赖于在戏剧讲述中突破写实逻辑,这就时常需要有意识地对舞台时空进行非环境化的处理。总之,戏剧演出的诗化意象首先是从内部生成的,是从戏剧演出的情感内涵、人物意义、思想哲理中生成的。我们的戏剧创作,包括戏曲现代戏创作,应该对这出戏的思想意义、戏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紧追深挖,以避免舞台上的抒发和渲染限于就事论事、流于表面直白,难以形成对演出有整体意义的诗化意象。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戏曲新创作,在堆积大量抒情手段和好听好看的舞台资源的同时,对人物的生命内涵、演出的哲理思想显然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挖掘。我们有时还会看到某些新的戏曲改编剧目,丢弃了原著中的思想性、文学性意涵,把原本丰富的人性内涵简单化、表面化,甚至为了所谓“适应观众”而用陈旧落后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取代原著中深刻的人性挖掘和人文思考。这样的剧目,可以说从根本上背离了“守正创新”的原则。因为所谓“守正”,不仅是“守”戏曲传统程式,更要“守”戏剧艺术根本的“正”。在这个基础上的“创新”才能真正体现其意义。因此,戏曲新创剧目,尤其是戏曲现代戏剧目,并不会因为是“戏曲”就自然拥有了“诗意”,更不会因为是“戏曲”就必然具有了“戏剧演出中的诗化意象”。

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从根本上说是在坚持传统戏曲美学原则的基础上,为其注入现代理性思维和现代美学观念,或雅致柔美或强烈浓郁地表达与当代共鸣的思想情感,传播与当代接通的人生哲理、人生感悟,体现当代戏曲演出艺术应有的文化精神,创造“以神为重的神形兼备”“以意为重的意境交融”“以情为重的情理统一”的属于中国戏曲的诗化意象。

(本文系作者在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主办的“守正创新——第二届中国戏曲导演艺术学术研讨会”上所做的主题发言)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孙竹

设计制作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