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悄然展开——来自泰达街的抗美援朝老兵葛金元和其他4位老兵一起,用颤抖的双手将十余件承载着战火记忆的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文物交接的瞬间,老兵们的私人珍藏正式荣升为国家记忆,令人热血沸腾的红色基因也借此永续传承。
珍贵藏品 见证峥嵘岁月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藏品保管部一行人专程从北京来到滨海新区接受捐赠。葛金元和嵇效增、戈群、王志怀(王琴娥代捐)、陈绍先(况瑞松代捐)等4位抗美援朝老兵一起,将抗美援朝纪念章、立功奖状、兵役证、军帽、油布等十余件珍贵藏品无偿捐赠给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抗美援朝纪念章虽刻上了岁月的划痕,却在灯光下折射出熠熠光辉;油布包裹的立功证书和老照片早已发黄,却在无声诉说着那段时光的波澜壮阔。这些被硝烟淬炼过的“传家宝”重见天日,所人都屏住呼吸,热泪盈眶。
“七十多年前,我们参加了抗美援朝,战胜了美帝国主义,取得了伟大胜利。七十多年后,我们几个人又聚在一起参加捐赠大会,我感到非常光荣。”95岁的葛金元眼神坚定,一字一句地说道,“我希望下一代们能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每件藏品都是会说话的历史证人,每件藏品都将构成党史展览中鲜活的叙事单元。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藏品保管部负责人对老兵们表达了感谢,并表示会将这些红色文化藏品进行妥善保管和利用,使其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普及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
战火纷飞 老兵出生入死
回忆起抗美援朝的经历,葛金元感慨万千。1930年,葛金元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生长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年幼的他心里早已经埋下当兵参军、保家卫国的种子。1950年,20岁的葛金元应征入伍,新兵训练后被调到卫生干校学习立志成为一名军医。1952年9月12日,葛金元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吉林省集安市宣誓入朝,铮铮誓言犹在耳畔。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异常惨烈悲壮。作为24军72师的一名军医,葛金元随部队负责将战备物资运送至前线,亲历了此次战役。
“来回穿越敌人的封锁线是最危险的,敌人的炮弹不停轰炸,我们要趁着打完炮的间隙跑去送物资。”每次运送物资都需要一名随队军医,随时准备急救。有一次,他骑马去军部送文件,途中路过一户人家歇脚,家里的小孩看到他身穿军装,帮忙牵马喂水,让他十分感动。然而,他转天下午回程再路过这户人家时已经被炸为平地。
“没什么前方后方,哪里都有牺牲。怕也没用,当时就抱着牺牲的决心。”当再度回想起牺牲战友的音容笑貌,葛金元不禁湿了眼眶。“说好的一块去,一块来。最后七个人,就剩我一个人回来了……”
抗美援朝中,葛金元荣立三等功。他的故事已成为被战火淬炼过的“活教材”,每一个生动的细节,每一幅被历史定格的画面,让这场跨越七十载的红色传承,正在新时代续写炽热的篇章。
这些斑驳的历史信物就像纽带,串联起党史学习教育的时空经纬,生动诠释着泰达街道“学党史,践使命”活动的实践深度。未来,滨城泰达街将继续深入组织开展“学党史,践使命”活动,不断引导全街党员干部员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回望峥嵘岁月、感悟历史巨变。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落实在具体行动中,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同时,推动退役军人事务从基础保障升级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通过“党建引领、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模式,构建起立体化荣军生态,让军人真真正正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