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健康防线

法律来护航

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某打磨工确诊了噪声聋;某矿工在粉尘环境中工作十年,查出尘肺病;某电焊工长期接触强光,患上职业性眼病……这些并非偶然案例。职业病防治不仅关乎个人生命质量,更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重要权益。

认识职业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关键特征



  • 与职业活动直接相关

  • 列入《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现有12大类135种)

  • 需经职业病诊断机构确诊

常见误区

1

“颈椎病是职业病” → 现行目录暂未纳入,属于职业相关疾病。

2

“临时工不受保护” → 只要存在劳动关系即受法律保护

劳务关系中的主体责任


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人群):

一、遵守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按照用人单位制定的职业病防护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作业;

二、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和设施:根据岗位风险规范佩戴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噪耳塞、防护手套等);

三、接受职业卫生培训与教育:参加用人单位组织的职业卫生培训,了解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方法。掌握职业病危害的自我防护技能。

四、参与职业健康检查:


  1. 上岗前:配合完成职业健康检查,如实告知自身健康状况,避免因职业禁忌证从事高风险岗位。

  2. 在岗期间:按用人单位安排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如接触粉尘者每年一次)。

  3. 离岗时:完成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留存健康档案。


用人单位(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

一、工程技术措施:改进生产工艺(如用无毒或低毒物质替代有毒物质)、密闭操作、安装通风除尘设备等;

二、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提升劳动者防护意识和技能;

三、个体防护:配备并督促劳动者规范使用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噪耳塞、防护服);

四、健康筛查: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排除职业禁忌证人员;

五、公示: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六、检测:职业危害一般的用人单位,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七、申报:及时通过“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系统”如实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八、监护档案: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保存期≥15年)。

来源:健康奉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