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8年12月25号是毛主席诞辰105周年的前一天,跟往常一样,从早上开始便有乌泱泱的人群排在门外等候入场瞻仰毛主席。
在排队等待的过程中,突然,一位工作人员在队伍中看到一位重要人物,她跟着普通群众一样站在队伍里,虽然年事已高,但她仍然保持着干净整洁的作风,穿戴整齐地站在后方排队等候,不发出一丝声响。
工作人员注意到后连忙跑到老人身边,跟她说:
“毛主席的亲属可以不用排队,他可以直接领着她进去看望毛主席。”
但是她却拒绝了工作人员的请求,微微笑着说:“没关系,我只是想念父亲了,过来看看他。”
这位人物便是毛主席的女儿之一——李讷,而她之所以回绝了工作人员的无需排队的请求,其实也跟他的父亲—毛主席的家风息息相关。
在毛主席的一生中,对于人民领袖这个身份他做得十分出色,与此同时在担任父亲这个角色时,他也倾注了非常多的关心和爱护,而这在他与儿女来往的信件当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毛主席的信件中饱含着对家人的亲切问候、深切思念等各种情感。同时,正是因为与家人的感情十分深厚,他对亲人才更有原则、不徇私情、不谋私利。
从信件看对子女深沉地爱
毛岸英,毛岸龙和毛岸青是毛主席和杨开慧所生的两个儿子,在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反动派残忍杀害后,他们被送到地下党主办的大同幼稚园,而此时小弟毛岸龙突然失踪,兄弟俩寻找许久后只能放弃。
再后来他们俩就过上了漂泊不定的生活。
为了维持生计,毛岸英和毛岸青从卖报,拉人力车,再到捡垃圾,只要是能做的他们都做了,之后在1936年被安排到苏联学习。
到1938年,毛主席终于托人从苏联,带来了毛岸英和毛岸青两个儿子的近照,他开心不已却也愧疚不已,于是给他们俩写了一封深刻又感人的信件。
信中写到的“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语言朴素却饱含深情,将长久积压在心中的感情不自觉地迸发出来,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远方儿子的无限思念。真实真情,令人感慨。
最后在两人完成学业后陆续回到祖国,终于与多年未见的父亲团聚。
而李敏是毛主席与第二任妻子贺子珍生的长女。
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夫妻二人感情产生了裂痕。
所以1940年初,也就是李敏三岁时,她跟随母亲离开了毛泽东身边,毛泽东再也没有见过女儿。
到1949年时,由于毛主席思念女儿的情绪格外强烈,所以给李敏的这封信中,他写道:“你去苏联十多年一直未见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
十多年不见,女儿女儿会长高长大,但是毛主席却不能够陪伴女儿这段成长的时光,他非常希望能见到女儿,所以在信件中他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李敏的思念。
后来1949年初夏,毛主席终于把李敏接回了自己的身边。
不过在毛主席去世前的5年里,李敏正在经历一段困难的日子,所以能见到毛主席的次数屈指可数,在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毛主席已经病得非常严重。
但毛主席还是尝试用颤抖的双手握住李敏,说:“娇娇,你为什么不能常来看我呢”这时李敏以泪洗面,却无言以对。
小女儿李讷是毛泽东和第三任妻子江青的女儿,也是毛泽东的次女。毛主席非常疼爱李讷,并且将自己能给予的大部分时间都给了李讷,从走路,再到识字再到做事做人。
所以毛主席与李讷的感情非常深厚,他一直希望女儿,能够与自己保持着积极的沟通交流,并且相隔异地时可以通过书信了解,交流,甚至是关心女儿。
尤其是接近古稀之年的毛泽东,更希望与子女多交流。
1962年1月9日,毛泽东给女儿李讷的信中委屈写道:“你为什么不写封信给我呢?难道是因为忘记爸爸了吗?”
这封信写得极为真诚诚恳,让人觉得温馨的同时也为之动容。
去特殊化教育
1947年1月7日,此时经历了残酷战争磨炼的毛泽东坚定信念,他势必要将艰苦朴素地去特殊化教育融入到每一个儿女当中,在对毛岸英教育中也确实如此。
毛岸英从苏联回到祖国后,毛泽东就告诉毛岸英,回到中国就必须要向劳动人民多多学习,并且把他送到吴家学种地。
毛岸英去吴家枣园的那天,毛主席就告诉毛岸英,必须要和其它劳动人民一样同甘共苦。
自此之后,毛岸英就彻底放下了洋人生活的那一套,开始换上粗布衣服与陕北农民同吃同住,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在这个时期毛岸英过得非常充实,从在解放区搞土改到做宣传工作再到做秘书,并且在秉持着“艰苦朴素去特殊化”的风格积极劳动之后,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认可。
1950年10月份,毛岸英也主动请求跟随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并且在志愿军司令部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
1950年11月25日上午,由于美空军对志愿军进行了疯狂地轰炸,年轻的毛岸英最终牺牲在了这个地方,在他牺牲前的这段日子里,几乎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但即使是在生死面前,毛主席也未曾因为毛岸英是自己的儿子而有特殊对待。
在毛主席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他强忍着丧子之痛告诉其它同志:“在战争中死亡是在所难免的事,抛开他是我儿子的身份,他只是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站员,其它牺牲的战士如何下葬,它就如何下葬。”
于是,英勇牺牲的毛岸英便同其他志愿军烈士一起,永远被葬在了枪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毛主席不仅对儿子如此,对女儿的教育也是十分严格。
他的小女儿李讷,虽然是陪伴在毛主席身边最久的孩子,但是毛主席依然会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李讷:不能搞特殊,并且任何时候都要谨慎做事,谦虚做人。
1958年1月下旬,李讷生了场重病。
为此,虽然远在异地的毛主席虽然对李讷十分挂念,但还是写信告诉她要借这个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努力战胜病魔。
谨记父亲的话后,李讷最后也凭借着自己顽强的毅力慢慢恢复了健康。
之后李讷在北师大附中进行报道,毛主席担心在家长签名栏里填上自己的名字,会给李讷带来许多特殊化的对待,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他让保健医生王鹤填下自己的名字。
王鹤滨也明白了毛主席的用意,他不愿意给校方增加更多的精神负担,或者知道身份后对自己的孩子特殊照顾,并且同学之间可以平等交流。于是最后,他在家长那一栏中填上了自己的名字“王鹤滨”。
在读书的这段期间,李讷也是与同学们同吃同住,一起上课一起放学,同学们吃什么自己就会吃什么,同时在学习上严苛要求自己,发现自己对文史感兴趣后潜心钻研,最后成功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在李讷上大学之后,毛主席经常通过书信教导李讷“不要特殊,不要有骄娇二气,不要自以为是”。
1960年,一次卫士长看望李讷时发现李讷的身子十分虚弱,屡次询问原因后李讷才告知自己实在是饿得慌,想有点东西吃。
卫士长实在是不忍心看见她这般虚弱的样子,于是给了李讷一些吃食。
之后毛主席得知了此事大发雷霆。
可无论卫士长怎么解释,毛主席都以她是毛泽东的女儿,不能搞特殊,下令必须要对李讷一视同仁。
毛主席对子女的严厉要求,与少数党的干部对子女的溺爱与纵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是伟大的中国领袖的博大胸怀。
不过虽然毛泽东对儿女的教育甚为严格,但与此同时他也会对自己,进行同样标准地去特殊化对待。
在家中,毛主席与孩子们在一起时非常民主,孩子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讨论,就像普通家庭一般没有拘束。
在毛主席思想观念中,他也并不希望孩子做出多高的成就,只要孩子们能够独立自主,自给自足,自己就满意了。
李敏与李讷的姐妹情
虽然毛主席对李讷非常关心爱护,但是李讷也曾想到自己的父亲毛主席曾跟自己说,自己的姐姐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但是李敏从小就没有父亲的关怀,在外面吃了不少苦,所以自己得到的爱也应该分享给姐姐才对。
李讷听进去了,并且在之后的岁月中不仅要求自己独立,也主动去关心起姐姐增进感情。
后来毛主席一家搬到中南海,他的工作越来越忙,李敏与李讷心里都非常担心父亲的身体,但是又不敢去打扰到父亲。
一次,李讷与李敏特地为了想让父亲好好休息一下,在毛主席吃完饭后,赶忙拉上父亲到南海边一起去散心
毛主席好奇地问道:“你们要干什么去呀?”
但李敏、李讷却在一旁嘻嘻笑着,不愿透露自己的目的,毛主席看着她们,突然感到不解:“难道是我不知道的秘密?”
于是,毛主席直截了当地说道:“你们要是不告诉我,我就坐下来不走了!”
“叫您跳舞去!”李敏、李讷一口气回应了他。
毛主席听完这话,自己也笑了笑,然后点了点头:“跳舞去,那就好啊!”毛主席摸了摸孩子们的头,开心地跟随着他们来到了舞场。
在舞场里,毛主席久违地露出了一丝轻松的微笑,并和其它领导人一起跳起了舞。
几个孩子们看到父亲这么开心之后,也和其他小伙伴一起跳了起来。
他们在舞场里穿梭,欢笑声随着音乐回荡,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在中南海的日子里她们俩虽然有小打小闹,但大部分时间的相处都是十分和睦融洽的。
1962年,李敏怀孕,李讷非常开心并且时不时就会询问李敏的近况。
一次,在李敏生下孩子之后,毛主席曾去探望,在推开门的时候,看到了非常令他暖心的一幕:
李敏和李讷一起在照顾刚出生的孩子,并且有说有笑,非常融洽。毛主席看到后不禁由内到外生出一抹温暖的微笑……
李讷曾希望日子就这样安静平和地过下去,父亲也能一直存在自己的生命中。
1976年9月9日,伟大人民领袖毛主席逝世了。
李讷曾含泪默默站在灵床边,注视着这么多年来对自己辛勤教诲的父亲,却再也不能睁开眼喊自己讷娃。
在与姐姐相遇后,两人互相安慰,姐姐李敏说道:“不要悲伤,我们的爸爸是伟大的。”
是的,毛主席不仅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是一位伟大的人民领袖,同时在教育方面也尽心尽力并且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李讷也是其中之一,她不仅谨记着父亲告诫她要吃苦耐劳、独立自强、 谦虚严谨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同时在不搞特殊化这一点上,她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真切切地贯彻了这一准则。
她虽然是伟人的女儿,但是却从来没有要求过不同于别人的特殊待遇,她勤勤恳恳地在接下来的时光中为社会做出贡献,却仍愿过着普通人般平淡朴素的生活。
这不仅是她对自我的要求,甚至早已经在长年累月的行动中成为了习惯。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她甘愿顶着寒风,和普通群众一样等待排队入场,然后再不言不语地安静离去。
或许等哪一天人们真正忘了李讷的身份,也就达到了毛主席的期待吧。
结语:
今年是毛泽东逝世44周年的日子,回忆起这位中国人的伟大领袖,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有大爱,懂得关爱家庭和孩子的父亲。
虽然毛泽东很少谈及自己的家庭生活,但在《毛泽东与周恩来家庭通信集》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他写给儿女的动人话语。
而毛主席和李讷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父女最为真挚的亲情。在父亲的爱和期望中,李讷茁壮成长,并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建树,而毛主席的关爱和支持,则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强大而又柔软的领袖形象。
四十多年已经过去了,但毛泽东和女儿之间的亲情故事,依然在我们记忆中闪耀,它不仅是一个家庭中最为温暖的一抹色彩,更是中国精神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使命的融合下,毛泽东的子女教育观念展现了其宝贵的价值,这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和回味。
领悟毛泽东子女教育观,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家教,将鼓舞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