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只要你手里有钱,人们都会主动来巴结你;要是你手里头没钱,人们就会将你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
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就遇上了这档子事,自从他靠着做官发家致富之后,总有些穷亲戚找上门来……
贫在同门无人问
清朝大贪官和珅之名,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作为一个被世人唾弃的大臣,和珅在被人们厌恶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故事。
和珅虽然是个大贪官,但是他这一生的经历,也确实是比一般人要精彩。
这些精彩的经历也可以给后世之人一些启发,万一有用呢?
在《清史稿》的记载中,对和珅的介绍上来就八个字,就交代完了和珅的童年,这八个字是“少贫无籍,为文生员”。
而“少贫无籍”的意思就是,和珅小的时候,家里比较穷,只能算是个小混混。
“无籍”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纳税之人,一个是无赖之人。
这里明显跟纳税没什么关系,因此这里应该是在说和珅像个小无赖。
其实这倒也合理,和珅之所以能被乾隆赏识,除了和珅确实有点才华外,就是因为和珅他很会察言观色,巧言令色,总是能把乾隆哄得高兴了。
在那个靠着科举翻身的年代,比和珅有学问的人可多了去了,和珅有学问只能算是“锦上添花”,真正让他走上巅峰的,是他的高情商。
一个从小在大街上耍无赖的混混,最需要的就是这种“看人”的本事,要是看不出个贵贱来,讨饭都讨不到。
在和珅三岁那年,他的母亲就因为生和琳时难产去世了。
虽然家里还有一个继母,但是后妈哪有亲妈好,而且只从利益关系上来讲,这位继母应该巴不得和珅兄弟去死。
因为只有他们两个死了,这位继母的孩子才有机会继承家里的遗产。
在和珅九岁那年,他那一直在外工作的老爸,也离开了人世。
虽然家里还有一位老管家罩着他们俩,但是这位管家年事已高,恐怕管不了他们几年了。
和珅的父亲钮祜禄·常保去世之后,钮祜禄家也没人来探望,他们一家仿佛已经不是钮祜禄家的人了。
年幼的和珅也曾前往钮祜禄氏的亲戚家,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但是他们觉得和珅只是个小孩子,所以根本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此时的和珅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亲戚是靠不住的,到头来还是要靠自己,自己这个钮祜禄氏的姓,不要也罢。
为了养活弟弟,九岁的和珅出门当无赖,在大街上要饭,帮人干力气活。
一直到和珅十二岁这年,他以正红旗子弟的身份,进入了咸安宫学堂,开始跟着老师学文化。
一开始的时候,和珅本打算靠着自己的努力,通过科举考试走仕途,但是他失败了。
清朝刚入关的时候,八旗子弟是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就能做官的,但是顺治在位时,为了推行“满汉共治”的国策,顺治命令八旗子弟也要通过科举考试当官。
但是在之后的考试时发现,汉人太卷了,如果真的靠着科举选官的话,满人根本当不上官。
为了解决这件事,顺治只能是将两边分开来,满人跟满人比,汉人跟汉人比,分两张榜单。看起来很公平,但其实满人的考卷比汉人考卷要简单一万倍,他们当官还是比较容易。
一直到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废除了这种有利于满人的制度,让所有满人考生与汉人考生同台竞技。
尽管和珅已经足够努力,但是他还是没考上。和珅为了科举考试,在咸安宫学习了八年时间,他名落孙山时,已经二十岁了。
如果再继续考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因此和珅果断放弃科举,继承了祖传的职位——三等轻车都尉,随后又被乾隆召进皇宫,当了三等侍卫。
当了侍卫的和珅,靠着自己的才学,得到了乾隆的赏识,坐上了独属于自己的“火箭”。
和珅就坐着这发火箭,从一个小小的三等侍卫,当上了权倾朝野的军机处大臣,同时还与乾隆成了亲家,只要乾隆不死,和珅谁也不怕。
富在别院众人追
从当初的沿街讨饭,到后来的权倾朝野,不过是十年时间。
在这十年时间里,和珅靠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上级的关照、下级的敬仰,而这些事与和珅的钮祜禄家族毫无关系。
他们根本就想不到,当初那个求着他们帮忙的孩子,居然能走到这一步。
和珅当上军机处大臣之后,全国的官员争相讨好他。和珅也靠着自己手里的这些官员,构建了一条完美的利益链,并且将这条利益链延伸到了全国各地。
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买卖;只要有买卖,就有赢家;只要有赢家,就会有矛盾;只要有矛盾,就需要官员。
只要官员出马,就要按照法律来办;只要有银两,法律也可以没有。
乾隆中期,全国各地的商业飞速发展,俗话说“无奸不商”,商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少不了跟人家打官司。
这个时候只要花点小钱,就能避免大麻烦,因此很多商人甚至会提前跟官员打好招呼。
这种官商结合的模式,就是和珅赚钱的基础,商人赚了钱,就给官员分成,官员就可以保护商人赚更多的钱。
而官员拿到的钱,并不能全部揣到自己的腰包里,还要拿出一部分来给上级,层层递交上去,最后到达和珅的家里。和珅就通过这种胁迫商人的手段,赚得盆满钵满。
当时的和珅权倾朝野,只要在朝中当官,就很难不与他来往,就算钮祜禄氏的那些穷亲戚想躲着他,也是躲不开的。
有几个败光了家产的穷亲戚,听说和珅发达了,就觍着脸来找和珅帮忙,和珅对自己的本家没什么好感,因此他并不打算听这些人在他这里“许愿”。
和珅能给予他们的最大帮助,就是给他们点钱。
于是,和珅让家里的管家刘全,搬出来了一箱子银锭。大大小小的银锭加起来,足足有几千两,这些银锭还是浙江官员刚送过来的。
和珅对这些亲戚说:“这些是南方来的银两,水分有点大,你们去帮我晒晒这些银子吧?”
其实和珅是担心自己拒绝这几个人后,他们在自己的家里捣乱,于是就想出来了这么个办法。这些人根本没看懂和珅的意思,就去乖乖地晒银子了。
三天后,和珅再来看,一两银子都没少,和珅让他们继续晒;五天后和珅再来看,“晒”没了三百两银子,也“晒”没了一个人。
一直到“晒”走了一千银子的时候,那几个穷亲戚也已经“晒”没影了。
他们偷拿了和珅的钱,自然是不敢再露面了,不光现在不敢露面,恐怕他们这一辈子都不敢再来见和珅。
就这样,和珅用自创的“晒银法”,彻底赶走了这几个烦人的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