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湛山村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东部老市区的城乡交界处,北倚太平山,南临黄海,西毗太平角,东接浮山所,山水交映,绿树环合,冬暖夏凉,幽静宜人,著名作家郁达夫有诗赞曰“湛山一角夏如秋”。
据史料载,明初此处设“斩山墩堡”,属鳌山卫浮山所十八军事墩堡之一。在此驻守的屯垦军民亦军亦农,有警则战,无警则耕,遇有倭寇袭扰,白日举烟,夜间举火,传递警报,镇守海疆。现大湛山村的毛姓和小湛山村的丁姓都是明初浮山所军户后裔。毛姓先祖随燕王朱棣举兵,被封为浮山所世袭千户正五品武德将军,曾带兵驻军斩山。丁姓先祖被封为浮山所世袭百户正六品昭信校尉。
明嘉靖年间,又有孙氏兄弟三人等自云南徙居于此。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贾氏来此定居,后又有辛、毛、王等姓氏来此聚居,诸姓耕稼陶渔,睦邻友善,繁衍生息,渐成村落(估计二郎庙即修建于此时)。
大湛山村古称“斩山”,以村北山峦苍翠的“斩山”而得名。立村初,因附近山上有狼狐等野兽出没,村民夜晚忌惮出门,遂祈求天神保佑下凡斩妖除孽。“斩山”系缘于“二郎神在此山斩妖,为民除害”的神话传说。村里民众便在斩山村北的南山坡上建“二郎庙”,庙内供奉二郎神,香火甚盛。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1899~1901年德人建植物园,将会前村、青岛村和部分大鲍岛村等分段拆毁,所以又有这些村庄的村民迁居斩山,人丁渐旺。清代斩山改为官山,村名遂改为官山疃,属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1910年又依原“斩山”之谐音更名为湛山村,沿用至今。“湛”字概括了这里山清水秀、海天一色的自然环境。
湛山村前街旧影(源自《湛山村志》)
浮山所明军户丁氏后裔,在距湛山村东北0.5公里处设立一小自然村,取名小湛山村,故湛山村又称为大湛山村。《胶澳志》载:“民国十五年,大湛山庄252户1214人,小湛山庄31户145人。”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大批农村人口涌入青岛,湛山因地处城乡交界,移民人口急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9年,来湛山村定居的外乡移民约176户,全村共有姓氏70余个。德日占领时期,属胶澳租界,民国时期先后属台东区和市南区。
如今,二郎庙的具体位置已模糊不甚精准,但大致地点应在今芝泉路中段的南侧坡下处(今工艺美术学校址南侧坡下处)。我们可以从这张100余年前由弗里德利希·贝麦(又译帕默)在德占青岛时期拍摄的老图片中看到当年二郎庙的原貌。
二郎庙的大致建筑为一大一小的两座房屋,前面的小房间为进门小屋,后面则是供奉二郎神的主庙,主体建筑的石质门楣上刻有“二郎庙”三字。庙四周是农田,旁边还有条小土路通向小山坡顶,庙西不远处有棵直径达半米有200余年树龄的老榉树(俗称槐树)为庙宇独特标志。
庙宇的西坡处还有一道小溪流向村中的洼地(即今湛山小水库),图片右上角处的陡坡小路应该为现在的镇江南路,远处的山峰则是亨利王子山(今浮山)。1910年前后,曾有几位来自植物园的园丁在此地种植林木,从事育苗管理,暂时居留在早已人去楼空的二郎庙里。
20世纪30年代湛山村旧影
至于二郎庙何时消失,根据有限的资料和民间调查,自1931年在二郎庙西侧山坡上开始修建湛山寺,随后又在湛山寺的门前修建了一条宽土路,其后为纪念北洋政府前总理段祺瑞(字芝泉)而更名为芝泉路。
芝泉山庄
自湛山寺建成后,东边不远处那座有着数百年历史,早已荒废的二郎庙也算走到了尽头。根据30年代的官府修路和绿化的记录,当时的二郎庙遗址尚存。该庙的彻底消失应该在第二次日占中期。因为在1940年间,村民尚能看到二郎庙的坍塌地基,后因村民将庙宇的砖瓦基石用于民房建设,很快二郎庙便彻底消失了。
衣琳所指处即为二郎庙大体旧址
如今时光已经飞逝了百年,这张历史老照片上的二郎庙已经成为仅存到今的影像,二郎庙的旧址处早已矗立起成片的民居高楼(今芝泉山庄)。在这仅存于世的老照片里,我们尚可以从实地考察和支离破碎的残留资料中寻找出一点可怜的信息,并试图将这座流传数百年的古老庙宇解释得尽量详细,但那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本文作者为青岛文史专家衣琳,原文《湛山村与二郎庙》,发表于2012年9月。
20世纪30年代的湛山村一带
湛山当年为什么叫“斩山”,来源于一段传说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个蛤蟆精,在当今市区周边一带兴妖作怪,蛤蟆精修炼有成,颇具神通,且为害四方,伤害百姓,普通神仙难以降伏。玉皇大帝派二郎神前来收服于它,蛤蟆精不是对手,疯狂逃窜,二郎神追到一座山上,手中的三尖两刃刀狠狠劈下,将蛤蟆精重创,这一下子也把这座山劈成了如今的大湛(斩)山和小湛(斩)山。
蛤蟆精带伤逃到一座山坡,鲜血将山坡染红,那个山坡后来便取名红(洪)山坡。最终,在今浮山后一带被二郎神彻底斩杀,其尸首经年久风化,变成一块巨石,形似蛤蟆,所以后人将此石称为蛤蟆石,后来改称河马石。
为了纪念二郎神,百姓在斩山上修了一座庙,叫二郎庙。二郎神确实厉害,斩妖降魔之间,不仅斩出了大、小湛山,还衍生出了洪山坡与河马石......
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但二郎庙确是真实存在的。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