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福建舰已经完成7次海试归来,服役已经近在眼前,这让美国彻底破防了,因为造了14年的肯尼迪号又延期了。



美国的福特级2号舰肯尼迪号从19年下水到现在还泡在那里,舾装工作还没有完成,更让美国骑虎难下的是,要是继续用上电磁弹射阻拦系统,那么就等于又造了一艘废物,美军的福特号仍然无法弹射F35。美国国会有一份针对福特号的报告,大概意思是一共进行了8175次弹射起降。电磁弹射的设计指标是4000次的故障周期,实际只有272次,也就是说电磁弹射只要运行272次就会故障。

电磁弹射的理论最大起飞重量预期是41吨,实际只能弹射不超过25吨的重量。这也就意味着美国的福特号无法弹射F35,即使是满油满弹的F/A18也无法弹射。



相比于电磁弹射系统,福特号的电磁阻拦系统更为拉胯,福特舰上的电磁拦阻装置可是创造了“平均20次拦阻即故障”的尴尬记录,作战力几乎为0。

更加让美军头疼的是,福特级航母的电磁系统非常不靠谱,它那四条电磁弹射器竟然共用一个飞轮储能系统,这就好比一根绳上拴着四只蚂蚱,一条弹射器出问题,其他三条都得跟着“歇菜”,因为检查故障得先把飞轮停了。为啥不一条或两条弹射器配一个储能系统呢?

这是因为美国采用的是落后的中压交流电路线,比起福建舰的中压直流方案,它得多塞几套逆变器、稳压器这些个庞然大物。航母空间本来就金贵得很,哪有地儿放这多余的三套设备?总不能让舰载机睡大街,把机库腾出来吧!

除了电磁系统之外,弹药升降机频繁出现机械故障和电控系统问题,导致武器弹药的输送速度无法满足作战需求。

既然如此,那么就搁置在这里吧,毕竟没有服役的航母那就是最强的航母。更搞笑的是,肯尼迪号这个月建造了95%,下个月说不定变93%了。

什么?这玩意儿还能倒退?因为美军在拆零件往福特号上面装啊,美国航母零件供应商很多在疫情时已经倒闭。



因此,对于各个系统都存在问题的肯尼迪航母来说,它何时才能够服役,美军心里都没有底。而且美国现在因为航母数量不足,所以航母在服役之后再来调试系统的可靠性,所以福特号服役79个月了还没有形成做战力。

肯尼迪号可是在2011年切割的钢板,这个建造周期,中国已经接连造完了2艘航母,山东舰和福建舰,而且福建舰都快要服役了,要知道肯尼迪号是福特级的二号舰,已经有了之前的经验。相比之下福建舰完全是从零开始摸索。难怪美媒自己都说,福建舰和肯尼迪号可以看作是中美两国造船能力的缩影。中国完全有能力在2035年前拥有16艘航母。

现在美媒自己都承认,140亿美元的高昂成本,难以为继的供应链,美国当下已经没有再建造新航母的能力。

这种差距源于两国工业基础的根本差异。美国造船业劳动力规模从1980年的18万人萎缩至2023年的7.5万人,且平均年龄达54岁。反观中国船舶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拥有35家10万吨级船坞,造船工人总数达32万,其中40岁以下技术工人占比62%。在数字化制造领域,江南造船厂应用的舰船建造管理系统(HZ-JCIMS)将福建舰建造成本控制在55亿美元,仅为肯尼迪号预算(140亿美元)的39%。

关键子系统研发能力对比同样显著。美国电磁弹射系统供应商通用原子公司承认,其系统能量转换效率仅为60%,而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在福建舰上实现78%的能量利用率。在舰载机适配方面,歼-35隐身战机与空警-600预警机已完成超过500次电磁弹射测试,形成完整舰载机体系,而美国F-35C与福特号的整合测试至今未达到预期效果。

到了2026年,尼米兹号退役,福特号不具备做战力,斯坦尼斯号仍然还在大修,美国理论上拥有的航母就只剩下8艘,远低于法律规定的11艘,这也意味着在缺少6代机丧失制空权以后,美军也会因为航母数量的问题失去制海权。



而且不仅是航母,2025年美军现役舰艇项目中,从“哥伦比亚”级核潜艇到“星座”级护卫舰,几乎无一能按时交付。

按照肯尼迪号缺少零件以及弹药升降机还有电磁系统的缺陷的情况来看,第三艘服役的电磁弹射航母很有可能是我们的004而不是美国的肯尼迪号。那么到时美国的笑话就更大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