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北疆牙克石这片广袤大地上,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无数的奋进故事。从大兴安岭莽莽森林,到中东铁路沿线的红色印记;从冬季银装素裹的冰雪奇景,到寻常巷陌间的群众欢歌笑语,北疆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出一幅多元而绚丽的文化图景。森林文化、红色文化、冰雪文化……每一种文化都独具特色,它们相互交融,共同勾勒出北疆文化的深厚内涵。牙克石融媒开设“寻迹北疆文化”专栏,让我们一起探索北疆文化的多元魅力,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精神力量。



北疆文脉,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碰撞融合,“北疆文化”品牌迸发出无限活力。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广袤大地上,牙克石以其独特的地理坐标与多元文化交融,构建起北疆文化体系中不可替代的精神坐标。作为呼伦贝尔草原与大兴安岭林区交汇的明珠,这里的文化基因既镌刻着游牧文明的豪迈,又流淌着林业开发的智慧,更闪耀着多元文化共生的和谐光芒。非遗记忆、手工智慧、饮食风俗与群众文化编织成璀璨的文化锦缎,在保护与传承中诠释着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之道。





非遗传承:历史的记忆密码



牙克石市作为大兴安岭林区的文化中心,现有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涵盖传统技艺、语言文学与民族手工艺。这些非遗项目既有穿越时空的技艺瑰宝,也有亟待唤醒的文化记忆, 是牙克石历史文化的见证者。


漫步在牙克石的历史长河中,享有中国东方“波斯”地毯美誉的手工打结汉宫羊毛地毯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从洗毛的轻柔、纺纱的专注、染色的精妙、图案设计的奇思,再到手工编织时的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其每平方英尺经、纬线各150道,图案巧妙融合了西亚风情与中国传统装饰花卉的神韵。


牙克石林业生产行话,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谣,记录了这座城市的林业发展历程。自1901年中东铁路在牙克石建立车站起,林业工人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积累和总结出了近百条常用行话。这些行话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动地描绘了林业生产的场景。它们不仅是工作中的交流工具,更是研究牙克石林区开发历史的重要资料,为后人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自治区非遗项目蓝莓扎染技艺以大兴安岭野生蓝莓为天然染料,其色泽深沉典雅,既保留传统工艺精髓,又契合当代健康审美,产品远销欧美市场。木雕传统制作技艺、石头画技艺、树皮雕刻、秸杆作画、木珠编织……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长河中。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承载了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和情感记忆。






手工文创:指尖上的艺术绽放


众多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手工艺术,来自民间手工艺家协会的能工巧匠正在演绎牙克石现代版的“百工图”。点滴细流汇聚起北疆文化的一砖一瓦,方寸之间彰显匠人对细节和技艺的不懈追求。

皮雕作品利用植鞣牛皮可雕可塑的特性,将传统与现代手工雕刻技艺结合,以厚重的年轮、轻盈的树叶、有灵性的驯鹿等为元素,设计制作出兼具北方地域和民族特色以及时尚风格的作品。纯手工创作赋予作品独特性和唯一性,每件作品都成为可触摸的生态史诗。


羊毛毡手工作品通过羊毛毡匠人用3000次戳刺将羊毛变成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手工艺品,远销海外的订单印证着传统技艺的当代价值。


位于豪德商贸城的手工文化创意基地,聚集了多位民间手工艺家,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平台。面对机械化生产的挑战,牙克石手工艺术通过“跨界融合”开辟新径,不仅研发民族服饰、根雕等传统手作,更探索“文化+旅游”融合路径,推出扎染体验、木雕课程等文旅产品,年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匠人+品牌+产业”的模式,使林间技艺转化为具有地域标识性的文化符号。





饮食文化:山林馈赠的味觉密码


牙克石饮食文化融合森林生态与民族风情,形成独特的“林都味道”。“林都六大把”以手把羊肉、手把牛肉、手把猪肉、手把驴肉、手把马肉、手把鹿肉六种肉类为主,搭配野生韭菜花,彰显游牧民族豪迈性格;“八大炖”则以黄豆炖卜留克、野猪肉炖粉条、小笨鸡儿炖蘑菇、柳蒿芽炖排骨、牛肉炖萝卜、老山芹炖土豆等八大炖菜,诠释林区冬季饮食智慧。


大兴安岭的丰饶物产的深度开发更添文化厚度。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孕育了蓝莓、红豆、沙棘等30余种野生浆果和黑木耳、猴头菇、榛蘑等20余种菌类,采用“生态采摘+深加工”模式,既保护资源又创造价值。






群众文化:全域共享的精神家园


牙克石市积极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188个文化阵地年均服务群众20万人次,已形成“美丽牙克石”艺术汇演、元宵节花灯会、“唱响北疆”合唱展演等品牌活动。2024年,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为主题开展96场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深入社区、村屯,让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冰雪季期间,非遗展演与冰雪赛事交相辉映,蓝莓广场的非遗展销成为冬日里的文化热点。而遍布城镇的草原书屋、公益电影放映,则为群众提供了触手可及的精神食粮。“传统+现代”“城市+乡村”的全域文化生态,让北疆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成为滋养城市精神的源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牙克石正以非遗为根、手工为魂、美食为媒、群众文化为纽带,构建了北疆文化传承发展的“牙克石模式”。从山林深处的技艺传承到城市广场的欢歌笑语,从舌尖上的山野风味到指尖上的艺术表达,当传统技艺遇见现代思维之时,牙克石市正努力让北疆文化“活”在当下、“火”在民间、“融”在时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存续,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永恒跃动。




《寻迹北疆文化》系列报道

总策划:高华

总监制:肇慧茹

监审:刘畅

文字:郑晓晔

制作:张金峰 赵宗杰

编辑:张金峰

编审:赵宗杰 张革

终审:刘畅 雷建军

总监制:肇慧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