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里记载了伯牙绝弦的故事,传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之,伯牙每奏一曲,钟子期便能体味其中奥妙,钟子期死,伯牙悲痛万分,于是断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此后世人皆叹伯牙易出,钟子期难觅,正是因为知音难觅,所以历史上才会有那么多怀才不遇的扼腕叹息,在近代史的长河中,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就是举世公认的一对治国安邦的黄金搭档,两位伟人相得益彰。

乱世英杰

1910年春,清政府派兵镇压饥民暴动,民众伤亡惨烈,消息传到韶山,此时已经17岁毛泽东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古人有云“弱冠之年,始有举”,恰巧毛泽东此时已经接触到维新改良,思想有所启蒙。



于是,弱冠之年的毛主席此时便想做些什么,来承担社会责任,在同年秋季留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就毅然离开家乡,外出求学。

在此后的求学生涯,他受到各方革命思潮的洗礼,并主较为系统的接触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比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这也为毛泽东指明了前进方向。

1918年,毛泽东在北京接触到了陈独秀等多位新文化运动人士,并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开始具体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后来为了响应“五四运动”,领导了湖南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7年,毛泽东同志下乡考察农民运动,回到长沙后,纠正了中国湖南区委在农运工作中的错误,为此后大规模的秋收起义和湘南暴动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同年8月7号,毛主席出席在汉口举行的秘密会议,批判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重要论断,开启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此后又再次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

1933年,日军大举进攻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然而国民党当局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意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



1933年9月到1934年10月,蒋介石调动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此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主导地位,拒不接受毛主席的正确建议,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于是,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此紧要关头,毛主席决定改变原定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万里长征。



1935年,在遵义会议中,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实际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后来更是在毛主席的带领下,赶跑了虎视眈眈的侵略者,建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黄金搭档

毛主席是一个军事作战的天才,而周总理就是能感受“高山流水”的伯乐,对他的军事作战本领予以无条件的信任与支持,两位伟人在一场场战役中也建立了非常人能比的默契。

井冈山时期,周恩来一直在中央工作,对于毛主席只有一面之缘,后来周恩来来到苏区,在一次次军事讨论,以及此后由毛主席领导的几次战役后,周恩来坚定了毛主席军事方面的天赋的信心。



1932年春天,苏区中共中央不顾毛泽东同志的反对,贸然发动攻打江西赣州的战斗,由于毛泽东此时被罢免了兵权,只能提建议和强烈反对,但是中央态度坚决,并不理会毛主席的阻挠。

攻打赣州一月有余,赣州仍然久攻不克,损失惨重,但是中共中央仍下令坚守,命令红军死战到底,这是周恩来就令项英去寻求毛主席的意见,后来在项子珍的劝说下,毛主席建议“直下赣州”,红军果然经此转危为安。

在此后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把控之下,毛主席在中央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控制权,但是已经屡次见证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才能的周恩来,却对毛主席坚定了信心,认为这样的军事天才决不能被埋没。



在此后的会议之中,周恩来都会有意无意地对大家建议,“毛泽东同志在游击战方面有很多经验,必要时可以多听听他的意见。”以此来为毛主席的建议增加分量。

作为“三人团”的成员,周恩来的发言公然站在毛主席这边,博古等人也不会说对周恩来的建议置若罔闻。



在博古的错误指挥下,红军强渡湘江之后,损失惨重,在此时机,周恩来接连劝说毛泽东接下今后的军事指挥大权,称“现在博古、李德是不可能再领导了,我看还是你来,你的军事能力还是可以的。”

于是在周恩来再三劝说下,毛主席临危受命,带领中央红军创造了四渡赤水的军事奇迹,将红军的命运就此改写,并创造了今后几乎屡战屡胜的军事奇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