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名字的由来如下:
“广”字来源于汉代的广信县。广信县名字则来源于汉武帝的一道诏令:“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刚刚征服岭南地区,应该通过广施恩惠和诚信来巩固统治),取诏令的广信二字作为地名。
“东”则表示方位,表示广信县以东。
广东省下辖21个地级市,他们分别是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佛山市、韶关市、湛江市、肇庆市、江门市、茂名市、惠州市、梅州市、汕尾市、河源市、阳江市、清远市、东莞市、中山市、潮州市、揭阳市和云浮市。
这些城市名字由来如下:
第一,广州市
广州之广取自广信之广,同广东省。州表示古代重要的节点或城市。
第二,深圳市
“圳”在当地客家方言中表示田野间水沟,深圳因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第三,珠海市
珠海因位于珠江口西南部,濒临南海而得名。
进一步追溯,珠江的名字来源于海珠石。海珠石是珠江中的一块巨型礁石,因其形状像一颗明亮的珍珠,故而珠江得名。
第四,汕头市
古时的民众通过设栅薄捕鱼为生,而栅薄又简称为“汕”。因汕头地处冲击平原,在海浪潮汐的自然作用下,会形成一条沙堤,而这条沙堤在当地也被简称为“汕”,沙堤的头部位置就称之为“汕头”。
第五,佛山市
唐朝贞观二年(628年),当地居民在塔坡岗上挖出了三尊佛像,认为此地是佛家之山,因此将季华乡改名为佛山,佛山之名由此而始。
第六,韶关市
“韶”起源于附近韶石山。韶石山的名字来源于古代传说,据说虞舜南巡时曾在此奏韶乐,因此得名。韶乐的“韶”是美好的意思。
“关”字来源于明清时期,先后在浈江边和城北设关收税。
第七,湛江市
得名于“椹川县”,后来,受唐人谢混诗句“人有水木湛清华”启发,改“椹”为“湛”(表示江水清澈);而“川”在古代的释意中往往指江河、河流,因而释“川”为“江”。传着传着,约定俗成,就成了“湛江”。
第八,肇庆市
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设肇庆府,意为“开始吉庆”(肇是开始的意思)。
第九,江门市
因地理位置而得名。
“江”得名于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汇合处;
“门”得名于蓬江北面的蓬莱山与江南的烟墩山对峙似门。
第十,茂名市
西晋道士潘茂名,悬壶济世,深受百姓敬仰,为纪念他得名。
第十一,惠州市
此处原名祯州,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祯州改名惠州,“惠”表示美好的意思。州在古代指重要的节点或城市。
第十二,梅州市
据《光绪嘉应州志》载:梅州因当时本地有梅溪、梅口镇而得名。梅溪、梅口镇则是因为此处梅花盛开而得名。
第十三,汕尾市
得名与汕头类似,因汕尾地处冲击平原,在海浪潮汐的自然作用下,会形成一条沙堤,而这条沙堤被简称为“汕”,沙堤的尾部位置就称之为“汕尾”。
第十四,河源市
因其位于东江之源而得名。东江是珠江水系干流之一,而河源地区处于东江的源头区域,众多的溪流、水源在这里汇聚,成为东江的源头水。
第十五,阳江市
因濒临漠阳江而得名。
进一步追溯,漠阳江得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古越语“mo”(意为“河流”)的音译;另一说源自河流两岸植被稀疏、沙洲显露的“漠然”地貌特征。
“阳”则是按中原命名传统,“山南水北为阳”的方位得名。
第十六,清远市
取自“清明广远”。
“清”,意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表达一种良好意愿;
“远”,是指清远地域广大,远离统治中心(时南梁都城在建康,今南京),表示政区的所在位置。
第十七,东莞市
东表示地理方位,莞地在广州的东面,又盛产莞草,故称东莞。据《东莞县志》:“莞,草名,可以为席。邑在广州之东,海旁多产莞草,故名”。
第十八,中山市
中山古称香山,因“地多神仙花卉”而得名。1925年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以示纪念。
第十九,潮州市
隋朝开皇十一年(591年),在原义安郡境设潮州,取“在潮之州,潮水往复”之意。
第二十,揭阳市
“揭”来源于古五岭之一的揭(楬)岭,“揭”表示木桩钉在地上,引申为此处树木繁盛,故名揭岭。
“阳”在古代表示方位,山南水北为阳,此处位于揭岭之南。
第二十一,云浮市
此处石灰岩山体常被云雾笼罩,形成“山浮云上,云绕山间”的奇观。唐代文人以“云浮”命名。
另有学者认为“云浮”可能是古越语“Yun-Fu”的音译,原意与“圣山”或“神灵居所”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