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小晚。

《2024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18-35岁群体中63%的人承认在朋友圈修饰生活轨迹,27%的年轻人因社交压力产生持续性焦虑。

深夜刷屏的米其林探店照,可能来自信用卡分期付款的打工人;小红书收藏的健身打卡攻略,最终在炸鸡外卖的油渍里蒙尘。

斯坦福大学行为经济学实验室发现,每增加1小时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真实自我表达欲下降17%。当朋友圈变成大型人设展览馆,我们正在批量生产「数字演员」。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指出,当代年轻人正在经历「双重人格撕裂」:白天扮演情绪稳定的职场精英,深夜在匿名树洞宣泄崩溃。

某大厂员工猝死前3小时,工作群还在发送奋斗表情包;相亲角里标注「热爱生活」的男女,实际月均加班时长超过100小时。

当「假装成功学」成为社交货币,焦虑就像滚雪球般越积越大。北京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数据显示,伪装型人格障碍就诊量五年增长340%。

那些深夜删除的矫情文字,那些永远停留在编辑框的真心话,都在无声控诉着这个时代的集体失语。

当滤镜成为生存刚需,当谎言变成社交礼仪,我们是否正在亲手埋葬真实的自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