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一起案例:法院通过提级执行程序,仅用7天成功执结一起标的额近200万元的工程款纠纷,60余万元工人垫资迅速到账,涉案企业同步恢复运营,实现了民生权益与企业存续的“双赢”。
工人讨薪遇阻,企业濒临停摆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2024年夏,包工头李哲(化名)因某发包单位(发包单位和承包人相对,即取得建设工程许可证的单位,也就是承包项目的甲方)拖欠近200万元工程款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款项包含工人劳务费、垫资及材料商欠款。区法院虽冻结发包方账户并扣划130余万元发放给李哲,但剩余60余万元工人垫资因账户无余款陷入困局。
发包方提出,剩余60余万元通过拍卖案涉建设工程来筹措。但工程评估程序复杂,拍卖周期漫长。李哲则焦急万分——年关将至,多名垫资的工人正在等着这笔钱款。另一边,发包方的账户长期冻结,人员工资和日常运营都难以为继。双方各执一词,执行工作陷入僵局。
提级破冰,上级法院统筹解“死结”
面对基层法院的“两难”,2024年底,北京高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提级执行规定,将该案指定至北京四中院办理。
接手案件后,北京四中院执行团队第一时间开始梳理发包方的财务状况,执行局副局长贾丽英带队查阅银行流水,发现被冻结的账户主要涉及发包方的日常经营款项。“若持续冻结账户,企业可能彻底停摆;但若贸然解封,工人权益又难保障。”
关键突破口出现在对双方关系的梳理中。执行团队了解到,李哲与发包方合作多年,存在信任基础,且发包方非恶意拖欠,仅因资金链断裂无力支付。“如果能促成和解,或许能实现双赢。”执行干警刘鹏敏锐捕捉到这一可能。
然而,和解的障碍显而易见:发包方短期内如何凑齐60余万元?其名下还有多起债务纠纷,即便筹到钱,如何确保李哲能够第一时间拿到钱款?面对难题,执行团队兵分两路:一方面敦促发包方尽快筹措资金,另一方面制定资金扣划的稳妥方案。
在北京四中院的督促下,发包方通过多方联络,终于找到了一位愿意收购其名下工程的买家。买家的款项一旦到账,即可填补执行缺口。但前提是,李哲必须在收款后两天内申请解封发包方账户。这一方案看似可行,却需要双方放下芥蒂,紧密配合。
用时七天,和解方案迅速落地
2025农历年前,在北京四中院的主持下,双方终于达成和解协议:第三人买家将房产出售款汇入指定账户,李哲承诺收款后48小时内申请解除账户冻结。为了确保款项到账后立即得到定向扣划,北京四中院在第三人打款当日派干警前往银行。协议签订当天,执行团队便着手准备后续行动。
发包方被冻结账户所在的银行位于山区,从北京四中院驱车前往需3个多小时,途中还需穿越50多公里山路。打款日清晨,天还未亮,刘鹏等几名执行干警就已出发,抵达银行并确认第三人购房款已到账后,他们立即办理了扣划手续,60余万元案款实时转入了李哲账户,李哲随即向法院提出解封发包方账户的申请,案涉账户同步解封。
从和解到执行完毕,仅用时7天。账户解封后,发包方迅速恢复了正常运营。李哲也如释重负,“没想到法院能这么快解决问题,我总算能对工人们有个交代了,这回踏实了!”
新京报记者 吴梦真
编辑 彭冲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