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是世界三大常见癌症之一,也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病因。目前,对于这类患者虽然有局部手术切除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但仍有部分高位复发患者需要接受额外的手术治疗。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身体负担,还降低了生活质量。那么想要降低复发带来的威胁,精准的风险预判就变得尤为重要。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黄翰教授团队、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凌飞教授团队广东省人民医院姚学清教授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在欧洲肿瘤外科学会官方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上发表。而这项成果则是指他们研发了一种预测结直肠癌局部切除手术后复发风险的人工智能模型。



据了解,该模型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分析,可预测患者术后复发概率,从而辅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对于高风险患者,建议追加手术;低风险患者则可避免过度治疗。且在实验室条件下,该模型的准确率达到了97.9%。与现有权威临床指南相比,它预计可以帮助约34.9%的早期直肠癌患者避免接受创伤更大的外科手术治疗,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这一成果不仅展现了AI在医学领域的潜力,更体现了华工在交叉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从软件学院的算法设计到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病理分析,从工程建模到临床验证,该校科研团队间的无缝协作正是该校科研实力的缩影。



当然,这样的突破并非偶然,一直以来,华工的科研创新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都是学界有目共睹的。就以近日揭晓的2023年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前30名榜单为例,华工在这份榜单中排名全国第六、广东省第一。且相较2022年,该校的排名还上升了8个位次,表现属实亮眼。

同时,2023年高等院校以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单项合同金额1亿元及以上的合同共计13项。其中,有9所高校单项合同金额过亿。而华工就占据了3个项目,也是这9所高校中单项合同金额过亿数量最多的高校,这充分证明了该校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的卓越成就。



那么,如此高质量的科研生态能为学生带来什么呢?当然是对其学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深层次培养。

一直以来,华工都坚持将科研创新的成果融入到本科教学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例如依托于华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机器人实验室,是该校规模最大的本科生实验室,而利用这一实验室,其学生已成功申请335项国家专利,目前发明授权27项、实用新型授权119项

最终,这种实战化的培养模式,让该校学生未出校门便已“自带经验值”,不仅在保研、考研或申请海外院校时能体现出科研能力和创新潜力;在求职时,更能证明自己的个人能力,获得企业的青睐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其科技创新能力是判断学校办学实力的直接因素。而华南理工大学的科研实力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更注重科技成果的落地落实。那么,对于学生而言这样一所不管是理论成果还是实际落地都实力不凡的科研强校,自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