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边境一声炮响,印度军队溃败如山倒。
可谁都没想到,这场败仗,竟在喜马拉雅山的另一侧,埋下了一颗雷——印军撤退途中,突然调转枪口,连夜占了尼泊尔边境,一块37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60年过去,这块名为卡拉帕尼的土地,成了南亚最为棘手的难题,印度修路,尼泊尔印钞,两国甚至不惜以武力相向。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出“三国演义”背后的地缘大戏。
1816年,尼泊尔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狠狠地揍了一顿,弄得鼻青脸肿,之后便签下了《苏高里条约》,以割地的方式来求和。
可英国人玩起了文字游戏,在条约里所写的“以马哈卡利河为界”这一情况变得十分模糊——那河源究竟是在里普列克山口呢,还是在林皮亚杜拉?
英国佬拍拍屁股就走了,留下了印度和尼泊尔,隔着河只能干瞪眼。
这可不是普通的界河纠纷。
卡拉帕尼,卡在中印尼三国的交界之处,往北能够径直通往西藏阿里,往南可俯瞰印度平原。
2020年5月,印度防长辛格声势浩大地给卡拉帕尼公路举行剪彩仪式,尼泊尔随即就将这一争议地区绘入了新版地图之中。
今年更是绝了,直接就将新版地图印在了100卢比的钞票之上。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脸都绿了:“这是单方面改变现状!
”可尼泊尔议会332票全票通过——在民族大义面前,各党派罕见地统一战线
这事儿透着蹊跷。
尼泊尔80%的石油、60%的贸易靠印度,哪来的底气硬刚?
原来他们玩的是“三国杀”:在北边与中国签订了铁路协议;在西边找美国开展“千年挑战计划”。
别看尼泊尔的国土,相对而言还没有辽宁省那么大,但其政治手腕,确实堪称一绝。在1950年代,它准许印度驻军,借此换得了经济的发展;到了1990年代,又借着民主化的风潮,一下子就掀倒了17个印度哨所。
如今更将那有争议的领土印在了钞票之上,这既凝聚了民心,又向国际社会诉说着冤屈——这套“以柔克刚”的手段比某些大国可厉害多啦。
印度一直端着“南亚霸主”这样的架子,2019年,单方面将有争议的地区划进自己的版图,2020年,在边境开枪,致使他人受伤,这些行为,进一步加大了与尼泊尔之间的矛盾。
卡拉帕尼的枪声,惊动了半个地球。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指出,这里已然成为中美印战略三角的一处前哨站,印度需要防备来自中国的“珍珠链”,中国则要全力保住西线通道,而美国则意欲插足于南亚地区。去年美印联合军演特意,选在了距离争议区100公里之外,这显然是在给尼泊尔增添麻烦。可大国博弈,最怕误判。1962年,印度以为,中国不敢动手,结果脸都被打肿;今天要是再误读北京的底线,卡拉帕尼,怕是要成第二个加勒万河谷。
卡拉帕尼争端的根源,在于殖民时期的条约。英国人在1865年左右,将边界从马哈卡利河,调整到河流的分水岭,这种改动被认为,是出于战略方面的考量。现在印度和尼泊尔都依据历史依据,来为自己的立场进行辩护。印度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安全,以及地区的稳定;而尼泊尔则依照历史协议,来捍卫自身的主权。这场矛盾,不仅影响了两国之间的外交互动,还对经济与文化的往来,产生了波及。
这几年中,尼泊尔在外交领域展现出更加活跃的姿态。其不仅在卡拉帕尼问题上坚定地,捍卫自身立场,而且在对华关系方面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果。尼泊尔与中国签订的铁路协议,以及与美国推进的合作项目,均表明他们正在努力开拓多元化的外交渠道。这一策略的调整,让尼泊尔在与印度的谈判进程中,获得了更为充分的优势条件。
印度在卡拉帕尼问题上的立场,始终表现得相当坚决了。不过这份坚决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不少挑战。印度不仅要保持自己在南亚地区的领导角色,同时还得应对来自中国的压力,从而保障边境区域的安全与稳定了。如果采取过于顽固的策略,很可能会推动尼泊尔更加紧密地与中国建立联系了,这种情况对印度来说,显然不是理想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