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2025国际棋联女子世界冠军赛第六局在上海棋院战罢,卫冕冠军居文君后手取胜挑战者谭中怡,以4比2的总比分暂时领先,并即将转战重庆展开后六局的对决。能在家门口连续收获佳绩,居文君在赛后感慨:“主场的氛围给了我很大力量。”而事实上,这股力量不仅来自于赛事当天现场的支持,更植根于她从小接受的“体教融合”培养体系以及普陀区对青少年智力运动的精心耕耘。通过这位世界棋后的成长之路,我们或许能洞见一条贯穿校园、社会、家庭的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新路径。
第五次冲击世界棋后见证“普陀基因”
这是居文君第五次向棋后头衔发起冲击。上半程六盘对局,她拿下关键性三胜,在比分上拉开两分差距,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竞技状态。笔者留意到,她的国象事业同上海普陀区的学校体育改革步伐几乎同步:从江宁路小学(现上海市江宁学校)二年级开始正式接触国际象棋,到13岁入选国家队,再到在世界赛场上绽放光芒,背后始终离不开一整套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学校支持的“体教融合”体系。在普陀区,这样的成功案例并非孤例,却因居文君的世界棋后成就而格外耀眼。
“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一条龙
居文君的母校江宁学校,是上海首批“国际象棋进校园”的传统特色学校,二年级开设国际象棋兴趣班,正式牵起了她与国象的“红线”。此后,普陀区在青少年智力运动普及中,逐步探索出“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一条龙”办学模式,厚植体教融合的土壤。
从江宁学校的启蒙到区级中学的强化选拔,再到后续更高水平的专业培训,孩子们的兴趣、特长都能在滚动的梯队中找到归宿。正如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宋慧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上海建立了‘三驾马车’来推动智力运动人才培养:首先是体教融合的校园普及;其次是依托社会力量合作办训,让专业机构发挥提质增效作用;最后是体校资源整合,把优秀苗子持续输送到更高水平平台。”居文君的经历正是这一模式可行性的最好印证。
多元主体让智力运动“破圈”
仅有学校的普及远远不够,普陀区在此基础上,引入社会办训资源,形成校内外合力。一方面,区教育局每年选派专业教练进校园,为孩子们提供针对性辅导;另一方面,普陀棋院、棋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社会组织纷纷参与,共同搭建青少年训练、比赛及交流平台。
社会力量的加入不仅提升了青少年运动员的专业水平,也为更多普通学生提供了体验智力运动的机会。例如,普陀棋院定期举办公益性国际象棋公开课、社区车轮战等活动,让“高大上”的国际象棋“破圈”成为全民可及的智力运动。由此形成的“体教融合+社会协同”立体网络,既输送了居文君这样站上世界之巅的顶尖棋手,也培养了众多在各级各类赛事中崭露头角的好苗子。
“健康第一”理念为青少年体育保驾护航
居文君成就背后的支撑,还来自普陀区乃至上海市近年来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顶层设计。2024年公布的《普陀区促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通过场地设施升级、教育教学提质、赛事育人增效、家校社协同共育、多元评价引领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学生体质与运动技能。
这份方案聚焦“健康第一”理念,例如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体育课时数设置、每天至少2小时校内外运动、选派专业教练进校园、加强运动负荷与新兴项目融入,以及完善赛事体系、常态化举办校级运动会等。可以说,整个区正通过完善体教融合政策,为更多青少年打开通往体育天地的大门。
宋慧在采访中也提及:“上海将进一步发挥‘三驾马车’培养体系的作用,加强青少年普及并夯实后备人才梯队。城市的未来要靠青少年的体质与精神气质来支撑,国际象棋这类智力项目正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绝佳载体。”
借力“智力运动”塑造青年未来
居文君能多次问鼎棋后,并在此次棋后战上半程领先,不仅是属于她个人的荣耀,更象征着上海普陀“体教融合”战略的胜利。透过她的一局又一局精彩对弈,人们能看到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全局谋划和可持续发展路径。
面对后半程移师重庆的对决,居文君展望未来:“比赛还远未结束,每一盘都是新的开始。”同样,普陀区乃至上海市的青少年体育工作,也是一盘宏大的“持久战”。城市管理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力量和家庭唯有继续携手,才能让更多像居文君一样的优秀人才“从兴趣到专长、从校园到世界”,在广阔的舞台绽放光彩。
未来,随着“体教融合”进一步纵深推进,普陀区将涌现更多智力运动和其他项目的希望之星。从居文君的棋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她个人在世界舞台上的热血与梦想,更是上海体育教育改革的亮眼缩影。智力与思维的对决,也能反射出一座城市对于青少年教育和体质健康的高水平追求。正是这一“以小见大”的意蕴,让这场国际棋联女子世界冠军赛,承载了超越竞技本身的社会价值与教育启示。
原标题:《从居文君连胜看普陀区体教融合的“智慧棋局”!写在棋后战上半程收官之际》
栏目主编:陈华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姚勤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