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发自深圳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深之源项目现场,中房君摄)

33.7亿元资产减值加21亿元投资亏损,揭开了仁恒置地的最新困境。

2月28日,仁恒置地发布2024年年报,报告期内,仁恒置地销售金额同比减少31.4%,收入同比减少16.1%,并且,仁恒置地2024年亏损进一步扩大,全年净利润亏损37.63亿元,亏损同比扩大幅度高达422%。

巨额亏损的背后,主因是“已建成待售房产及在建待售房产计提跌价33.70亿元”。以位于深圳的仁恒深之源项目为例,将近10万元/平方米的开盘均价,如今却以3.4万元/平方米的低价三折甩卖,引发关注。

高价拿地,产品错配,定价过高,质量下降,困在过往荣光下的仁恒置地,如今的资金链与口碑都面临着严峻考验。

01

销售金额连续两年大降

去年亏损同比增幅高达422%

2024年,仁恒置地的亏损进一步扩大。

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仁恒置地首次出现亏损,报告期内净利润亏损7.2亿元,而2024年的全年净利润亏损达37.63亿元,亏损同比扩大幅度高达422%。

面对巨额亏损,仁恒置地管理层给出的解释是:房地产资产减值33.7亿元、金融资产减值净亏损21.04亿元,以及投资物业公允价值亏损2.22亿元,合计共亏损56.96亿元。

有分析人士向中房君表示,通过33.7亿元存货跌价计提,仁恒置地旗下多个项目实际售价较原先峰值的跌幅较大,原因在于仁恒前期的拿地成本高企,而管理层提及的“800亿元库存”,大概率也同样将走上降价回血的道路。

2月份的分析会上,仁恒置地董事长钟声坚也提到,管理层的决策是“接下来优先要将此前积累的高价土地完成去库存”。

财报数据还显示,自2022年“行业排名第21位”的高光之后,仁恒置地的销售金额迎来连续两年下滑,2023年销售额323.5亿元,同比下降52.5%,2024年销售额222.06亿元,同比再降31.4%。

同时,仁恒置地2024年营收为363.97亿元,同比减少16.1%,其中,房地产开发板块收入较2023年下降18.1%。管理层坦言,房地产开发业务下滑主要是由于项目每平方米的平均售价较低。

高价拿地,加上部分区域的产品错配,过去两年时间里,仁恒置地实际进行的,是一场全面的“降价甩卖”。

从仁恒置地过去几年的年报数据可以发现,2022年仁恒置地的销售均价为47498元/平方米后,但2023年的均价则下降至26144元/平方米,2024年,销售均价进一步下降至21776元/平方米。

02

罗湖深之源项目如今三折甩卖

产品错配下,商办产品当居住产品卖?

于深圳,“仁恒扛不住了,深圳豪宅五折甩卖”,过去两年屡上热搜。

中国房地产报大湾区留意到,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的仁恒深之源项目,2021年开盘均价9.8万元/平方米,备案价最高达12.43万元/平方米,但由于去化不利,项目售价在过去两年一降再降。

项目周边中介人士表示,“仁恒深之源开盘好几年了,2023年开始大幅度降价,目前价格大约3.4万元/平方米,是备案价格的3.5折,已经不只是腰斩,但依旧不好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新进行营销包装,重新推售吸引眼球。”

中房君留意到,今年3月份,该项目的确仍有新品加推,主力户型为245~247平方米。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仁恒深之源项目备案价远高于同片区住宅价格,同时区位与产品不匹配,价格远高于产品本身价值,也是开发商近两年不断降价、亏损的原因。

资料显示,“源系”是仁恒置地2021年对外发布的高端产品线,在仁恒置地的28周年品牌发布会上,仁恒曾将上海的“海上源”、深圳的“深之源”两个项目作为当年的年度作品。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产品的错配与定价过高,深圳的仁恒深之源项目降价促销已达两年。

加之企业的连年亏损与大幅降价,市场购房者首先担忧的,是对深之源项目未来的物业服务、资产保值等各方面会否造成不利影响,也质疑项目是否降价促销却仍旧卖不动,项目的去化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还有,业内人士同时提醒,仁恒深之源项目为办公属性,并非传统可居住的商务公寓,不通燃气,无阳台,无法积分入学,持有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比一般产品要高。

“开发商仁恒有模糊概念、商办当商务公寓卖的嫌疑。”

中房君从深圳市房地产信息平台查询到,仁恒深之源项目总套数324套,房屋类型为办公,主体建筑性质为办公楼,产权年限仅40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商务公寓。

近年来,深圳曾出现过多起“商办产品包装成居住产品对外销售”的乱象。由于商办类产品去化较难,不少开发商会通过设置住宅样式的样板房进行展示,甚至厨卫床具一应俱全,以营造居住用途,但实际上,这样的“擦边卖房”行为属于明确禁止的违规行为,

中房君了解到,2017年,深圳规划国土委便已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办公研发用房建筑设计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商业、办公、研发用房建筑平面布局不得采用住宅套型式设计,禁止擅自将商业办公类项目改变为居住用途。

而从仁恒深之源的项目宣传、现场样板间以及中介过往卖房的影视资料看,尽管未提及“居住”字眼,但样板间内厨卫衣柜一应俱全,不少居住布局和装潢元素,显然与办公写字楼产品毫无关系。



(深之源项目过往样板房展示截图,图源:中介)

03

大幅降价、停止拿地、出售资产

仁恒置地是否还安全?

并不乐观的财报数据,一味降价去库存,叠加近两年的规模收缩、区域合并、人员裁减、资产出售等动作,仁恒置地的安全系数也引发市场与股东的担忧。

去年8月,仁恒置地在新加坡出售了一座名为salita mall的购物商城,一度引起投资者担忧与质疑,今年2月,有消息称仁恒置地拟出售新加坡CBD重建项目79 Anson Road租赁产权的50%股份,要价3.25亿新元。

另一方面,过去四年时间,仁恒置地均未在公开市场拿地补仓,不少投资者亦对仁恒没有后续可售资源表示担忧,对于“管理层判断失误、仁恒撤离中国市场”的质疑声四起。

要知道,虽是新加坡上市房企,但仁恒置地的创始人钟声坚实际是广东汕尾人,并且仁恒置地过去的发展重心和开发楼盘,也一直在中国内地各核心城市。

2023年,钟声坚曾公开表示过“仁恒是不会从中国离场的”,但时至2025年,业绩会上的回应则变成了“与新加坡市场的强劲表现相比,中国市场在2024年继续呈下滑趋势,且仁恒还有800亿的库存,足够卖3年。”

有分析人士指出,仁恒置地的潜台词,或是“仁恒置地接下来依旧不会有在中国的新增投资计划,降价去库存、撤出市场仍是其主线任务”。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四季度以来,在一系列稳楼市政策“组合拳”的实施下,房地产市场整体止跌回稳效果明显,销售面积和销售额都实现正增长,今年1、2月份,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止跌回稳的积极势头,3月份多地更是出现“地王热”现象。

在此情况下,今年以来投资者对没有后续可售资源的仁恒置地表示担忧和质疑,也便不难理解。

尽管两年前钟声坚仍说“仁恒置地肯定会跟着14亿人走,不跟着14亿人走是傻瓜”,但如今从实际情况看,仁恒置地确实正在与这个市场渐行渐远。

下一步,该如何安抚股东的焦虑与市场的担忧,仁恒置地未来还能否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均有待市场检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