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名在北京工作的日籍美容技师因为涉嫌违反中国的《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被相关部门拘留。

  

  据了解,他们因为从事了超出签证许可范围的工作,被判处行政拘留14天。目前,日本驻华大使馆已介入,正协助处理会见和后续事宜。

  

  事情发生在4月8日上午,北京一家日式美容院内。三名日本籍技师在未取得中国工作许可的情况下,为顾客提供理发服务,被认定涉嫌非法就业。

  

  而这并不是孤立事件。今年2月底,北京也有三名在华工作的日本人被拘留,其中包括一家日料店的厨师和一名美容师,年龄都在四五十岁以上。

  

  看似是普通的执法行动,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一个更现实的趋势——随着国内城市消费水平和审美需求的提升,来自日本的服务人才,尤其是理发、美容、餐饮等生活方式相关领域,越来越受到欢迎。

  

  以前,不少中国顾客会专门飞去东京剪头发。现在,越来越多的“东京Tony老师”干脆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一些高端沙龙,预约日本发型师剪发动辄五六百元甚至上千,但排队的顾客依旧络绎不绝。在一些追求风格的圈层里,“找日本老师剪头”已是一种审美选择,也是一种身份表达。

  

  日系发型之所以受欢迎,不只是因为精细。他们注重骨相结构、发流走向,剪法克制,不搞花哨,但落在细节上非常讲究。这种“看起来没那么刻意,但就是顺眼”的设计,确实击中了不少中国年轻人的审美点。

  

  从这些理发师的角度看,来中国工作也有非常现实的吸引力。在日本,普通理发师每月收入可能只有二十万日元左右,折算成人民币也就九千出头,去掉房租和生活费,所剩无几。而在中国,服务几天的收入,可能就相当于在本国干半个月。

  

  问题在于,想要在中国合法工作,手续并不简单。按规定,外籍人士在华工作必须持有Z类签证,并取得《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但办理周期较长,流程复杂,有些本地美容院也没有申请外籍员工资质。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灰色地带:技师以旅游或探亲签证入境,在沙龙里“临时出手”。

  

  这在某些行业内似乎是“大家都在做”的默认操作。但一旦被查,后果并不轻。无论是短期帮忙,还是试剪几个客人头发,只要涉及有偿服务,且无合法工作身份,就属于非法就业,依法可以拘留、罚款,甚至禁止再次入境。近年来,中国在这方面的监管明显趋严,执法尺度也更明确,不再留有模糊空间。

  

  这次事件发生后,日本驻华大使馆也迅速发布提醒,告诫在华日本人不要从事“资格外活动”。所谓“资格外”,指的就是超出签证许可范围的行为。比如持旅游签证教课、持探亲签证剪发,只要是盈利性质,都是法律所禁止的。

  

  很多技师未必有恶意,可能只是不了解政策,或者觉得“剪头发又不是什么大事”。但在跨境流动愈加频繁的今天,任何一项看似普通的职业行为,其背后都必须有制度的支撑。不合规,不代表不严重。

  其实我们自己出国也一样。去日本打工,如果没有拿到合法工作签证,也是违法的。在这个意义上,不是哪国对哪国苛刻,而是现代社会基本的制度逻辑。

  

  当然,长远来看,我们也希望能有更便利的制度安排。比如未来中日韩三国之间,能否在保持边境管理的同时,逐步推进更开放的人员流动机制?不只是商品能流通,服务与劳动者也能合法自由地走动起来,让一个技师、一把剪刀,真正可以在三国之间自由落脚,正大光明地为喜欢他们的人提供服务。

  

  欧盟就是这样做的。它把“人员、货物、服务、资本”的自由流动写进了制度核心。一个法国理发师可以毫无障碍地去德国开店,一个意大利咖啡师可以自由在比利时工作,不需要办签证,也不需要额外许可。

  

  这不仅让整个区域的市场更有活力,也让“专业”本身得到了尊重。如果未来的东亚,也能慢慢接近这种状态,那是我等期待看到的局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