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28日,在经过一路的颠沛流离后,中央红军终于胜利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为加强两军的协作,毛主席提出两军一同北上夺取甘肃南部,并在那里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打算。但彼时的张国焘却认为,红军北上的方针完全是错误的路线,红军应该深入青海、宁夏地区,在那里发展壮大队伍。



两方面军思想不统一,致使会师后的两军最终还是分道扬镳。9月9日,中央再次致电张国焘,同他强调北上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但张国焘却冥顽不灵,甚至下令红四方面军南下对抗中央军。

1935年9月,为纠正红四方面的错误,中央在俄界村召开了会议,再次强调北上工作的重要性,但此时的张国焘已经听不进任何意见,更是坚定的拒绝了中央军一同北上的理念,同时张国焘还提出要重新建立中央机构的决策。



不得不说张国焘在搞分裂、对立上有自己的一套,但在正确路线上却没有自己的主见。在内部忧患之际,老蒋的队伍又从四面八方赶来,企图将红军队伍消灭在这里。

老蒋安排自己的亲信朱绍良担任甘肃省主席,负责消灭红军的有生力量,阻止红军和苏联的联系。为此他将辖区内的民众聚集在一起,坚壁清野将藏族民众的物资转运到其他地方,修建碉堡、成立保安队,确保辖区内没有任何红军。

因此在中央红军来到甘肃后,朱绍良立即着手拦截红军。在朱绍良手里有三大地方武装势力,拉卜楞保安司令部、土司杨积庆的藏族势力和军阀鲁大昌。这三人之间积怨已久,但在朱绍良的管制下,三方势力还是暂时达成合作。



鲁大昌在岷县一带构筑碉堡严防死守,身后有正规军王钧、毛炳文在一旁策应,前有杨积庆在腊子口在关口阻碍红军。本以为杨积庆就算不能阻碍红军,给对方阻挡一下以便后方部队增援,可没想到大敌当前,杨积庆大开中门将兵力撤出,红军不费一兵一卒之力通过防区获得补给。

腊子口是四川通往甘肃的必经之路,这里地势险要,两侧悬崖峭壁,中间则是宽阔的腊子河,部队要想过河只能通过河上的小木桥。然而一旦红军上桥,就要面对鲁大昌的重兵机枪,以及后方正规军的增援。

9月16日战斗打响,毛主席下了死命令,三天之内必须拿下腊子口。可由于这里地势狭窄,红军在多次冲锋后被敌人的机枪打退。当晚红军决定停止进攻重新研究作战方针。此时一位名叫云贵川的小战士提出攀登腊子口峭壁,从上方策应下方攻击的打算。



深夜,小战士率领两个连队攀登至山顶,等信号一响战士们从上方扔下手榴弹炸开敌人的阵地,腊子口战役在我军的奇招下被攻克。事后,聂荣臻在回忆腊子口战役的时候无不感慨道,腊子口这一仗对红军太过重要,当时几个营的敌人驻守在对岸,要是这一仗打输了,或许就没有新中国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