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军指挥官吴瑞林为取得战场主动权,于9月17日亲赴朝鲜进行实地勘察。他对当地地形特征进行了详细测绘,特别标注了具有战略价值的村庄、桥梁及涵洞等关键位置。

彭德怀虽非首批赴朝作战的中国指挥官,但他作为最高统帅率先独自进入朝鲜战场,仅这一行动本身就对敌军构成了极大的威慑。这种身先士卒的指挥方式充分展现了其非凡的军事胆识。

2010年1月11日,86岁的杨凤安在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办公室接受媒体访问时,对当年随同彭德怀将军赴朝鲜战场的经历记忆犹新。这位年迈的退伍军人清晰回忆起那段历史细节,当时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

这位军事干部来自河北省,在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时被调派至彭德怀元帅处担任作战参谋。

据他回忆,1950年10月19日当天,彭德怀将军几乎没有片刻停歇,工作安排异常紧凑。

黎明时分刚过五点,彭德怀便从北京饭店出发前往西郊机场。约莫九点,专机抵达沈阳后,他立即乘车赶往东北军区司令部,着手部署部队入朝的具体安排。下午两点整,他乘坐里2-型飞机到达安东机场。傍晚时分,在13兵团主要将领邓华、洪学智、解方、韩先楚和杜平的陪同下,他最终抵达了鸭绿江大桥。

据杨凤安回忆,当时的告别仪式十分简朴。几位部队领导在江畔与彭德怀将军简短握手后,他们便迅速登车启程。

彭德怀同志当时乘坐的车辆型号为《嘎斯69》,这是一款小型轿车。

驾驶《嘎斯69》的刘祥当时担任第13兵团汽车班班长,该部队驻扎在苏家屯地区。

刘祥回忆道,他的驾驶技术是在辽沈战役期间掌握的。最初负责驾驶重型卡车向前线运输弹药,从东北地区一路南下直至海南。在随彭德怀将军赴朝作战前夕,深夜突然接到前往团部的紧急通知。抵达沈阳后,才得知具体任务是驾驶轿车前往机场迎接一位重要领导人。

刘祥过往接触过的最高军衔长官仅为团长,且仅限于远距离的短暂观望。

他第一次见到彭德怀时,完全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这位首长身着一件褪色的黄呢军装,紧锁的眉头和严峻的神情透露出不怒自威的气势。面对这样的威严,他不由得暗自紧张,心中充满疑惑:这位气度不凡的领导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鸭绿江畔,刘祥看到几位兵团领导为彭老总送行的场面,却始终无法确定这位素未谋面的"首长"究竟是谁。

汽车驶过鸭绿江大桥抵达新义州时,几名朝鲜人民军士兵出现在眼前。他们表示是奉外务相朴宪永之命前来迎接。

刘祥回忆道:"那些军官佩戴着显眼的军衔标志,估计是将领级别。他们见到彭德怀时表现得十分恭敬,先是郑重地敬军礼,随后便用自己的车辆在前方引路。"

夜幕降临时分,我们抵达水丰发电站,被安排入住朝方提供的一间简易住所。

刘祥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那间小屋的土炕烧得格外暖和。"我和警卫员郭洪光商量后,决定把领导的被褥铺在炕头最热的位置。但领导进屋后摸了摸被褥,二话不说就作出安排:'小刘年纪轻,怕冷,应该睡炕头!'当晚我睡在温暖的炕头,郭洪光睡在另一侧,我们两人把领导夹在中间。我辗转难眠,心中感慨这位看似威严的领导,原来如此体贴下属。"

次日清晨,几名朝鲜人民军成员前来要求面见首长。在杨凤安的带领下,他们被引见给上级。当时我正与等候在外、能说汉语的副官交谈,当听到他们反复提及"彭副司令"时,这才恍然大悟:昨晚与我同睡一张炕的长官,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彭德怀副司令员!

刘祥驾驶的"嘎斯"轿车与朴宪永乘坐的华沙牌汽车行驶速度较快,导致搭载无线电设备的卡车在未被察觉的情况下逐渐落后。两辆前车与后方卡车之间的距离在行进过程中不断拉大。

金日成此行并未配备无线电通讯设备。

当时彭德怀同志处于极其困难的处境,既无法与中央取得联系,也难以指挥下属部队,甚至连个人安全都面临严重威胁。

杨凤安回忆时仍感到后怕:"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最高指挥官的彭德怀将军,当时身边仅配备了四名随行人员:司机刘祥、参谋杨凤安以及警卫员郭洪光、黄有焕。整个团队连最基本的武器手榴弹都没有,仅有两名警卫各自持有一把老旧的手枪。"

根据最新战况显示,南朝鲜第6师的主要作战部队成功控制了熙川地区,目前正向温井方向快速推进。

幸运的是,装备无线电设备的运输车辆在傍晚时分成功抵达目的地。

彭德怀注视着通讯处长崔伦完成电台架设工作后,立即向毛泽东、高岗及邓华三人发送了首份电文。

1月23日黄昏时分,40军118师在邓岳师长和张玉华政委的指挥下,率领1.3万余人的部队抵达沟口地区。在此处,他们与彭德怀同志不期而遇。



邓岳在沟口突然与彭德怀碰面,这个意外的相遇让他感到十分惊讶。

当了解到彭德怀元帅仅带着几名随行人员时,他顿时感到心惊胆战,急忙劝阻道:"彭老总,这里实在太不安全了,这种情况绝对不能继续下去!"

彭德怀面带笑容地为众人斟水,语气坦率地说道:"既然你们已经抵达,就完全不必担心安全问题了。"

邓岳注视着彭老总泰然自若的神情和谈吐,内心油然升起崇敬之情,这份仰慕之情伴随了他整个余生。

多年之后,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感受:

彭德怀同志始终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即便时隔多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次与他相遇时的危急场面,那种临危不乱的英雄气概令人终生难忘。



这名军官接过彭德怀递来的水杯后,立即以洪亮的声音进行汇报:"报告彭老总,我师一万三千余名官兵已全部抵达大榆洞,现请求您下达作战指令!"

面对敌军突破我军在新安洲至元山以北预设防线的战况,彭德怀立即调整作战部署,命令邓岳率部在温井北部区域实施机动伏击,利用地形优势对来犯之敌实施突袭。这一战术调整旨在通过出其不意的打击方式瓦解敌军进攻态势。

邓岳接到指令后立即动身出发。

在启程之际,尽管彭德怀多次劝阻,仍然安排了一支精锐小队留守以应对突发状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