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五大主力,按所在战场划分,华东有三个,即整编74师(军)、第18军、第5军,东北战场则有两个,分别是新1军和新6军。

而新6军最早是脱胎于新1军的,当初正是以新1军的22师作为骨干,组建了新6军。

所以,说新1军是国军东北战场的头等王牌并不为过,但这支王牌精锐,却被自己人活活用废,以至于在辽沈战役期间,彻底沦为了没啥作用的配角。



一、精锐应该怎么用?

在说新1军是如何被用废之前,我们先来说说部队里的精锐力量,到底应该怎么用。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话题,大多数反应就是“放在关键的时候用”,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好钢放在刀刃上”。

这种方式对不对呢?肯定是对的。

作为一支部队的精锐力量,放在关键时刻使用,既能在局面陷入颓势时一举扭转,也能在临门一脚时,促成最终胜利。

而在这方面,东野的做法就很能说明问题。

我们都知道,东野十几个纵队中,公认战力最强的便是一纵、二纵和三纵,也就是后来的38军、39军和40军。

这三支纵队,便是东野的精锐力量。

而东总又是如何使用精锐部队呢?以锦州战役为例,东总对这三支纵队的安排,就是一个十分正确和科学的用法。

首先是一纵,看过《大决战》的人都十分清楚,一纵当时的任务,是“总预备队”。

为什么让一纵做总预备队?原因很简单,攻打锦州的同时,国军侯镜如、廖耀湘两大兵团也在“东西对进”,虽说东总在两个方向都安排有部队进行拦截和阻击,但谁也保不齐会不会发生意外情况。

一旦某个方向有意外,那势必影响攻锦作战,而一纵的作用就是保证这种意外不会发生。

而二纵和三纵当时的任务,除了要解决城北极为难啃的配水池外,还要作为攻击重点的主攻部队,从北向南进行突破。

通过对一纵和二、三纵这三个纵队的使用方式,我们就不难看出,东总是把精锐当作预备队(一纵)或者重锤来用的。

换句话说,精锐,要么是去干解救危局之事,要么去干一锤定音之事,即去当“后手重拳”,这才是精锐的正确使用方式。

但在国军这边,尤其是对新1军的使用,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新1军组建于1942年,最初是由驻印度的新编38师、新编22师合编而成(军长郑洞国、38师师长孙立人、22师师长廖耀湘)。

这两个师,是新1军的基础骨干,而后来的新6军,便是以新1军中的22师作为基干搭建而成。

因此,有基干38师做底子,加上全美械装备,以及经历过不少阵仗,即便是22师被调走之后,新1军也算是国军在东北战场的“重锤”,不然也不会位列国军五大主力之一。

但这样一支精锐,国军又是怎么用的呢?答案是一分为几拆开用。

1946年3月,新1军抵达东北,当时该师下辖新38师、新30师以及50师,而随着国军定下“北守南攻”策略后,新1军就迎来了被“拆解”的命运。

首先是三个师被分去了两个方向,其中,新30师参与到了进攻南满的任务之内,而台柱子38师和50师,则是被安排到了北满,担任防守任务。

这个安排其实已经很有问题了,作为一支有三个师的精锐军级部队,最正确的使用方式就是集中在一起,并用在进攻方向上,结果新1军却被生生拆开了。

退一步讲,即便是拆开也不是完全不行,问题在于38师是新1军的基干,因此理应参与到进攻南满之中,而不是扔在防守线上。

防守这种事情,除非是类似于东野的塔山阻击这种关键防御战,可以让精锐顶上,一般的防守,二三线部队完全能干,根本没必要用38师去做这种事。

所以,仅从这一点,就已经能看出国军在兵力部署上的问题了。



而这还不算完,当时偌大的北满,国军留在这里的防守部队主力,共有4个师,即新1军的38师、50师,以及71军的87师和88师。

除此之外,还有少量地方保安团等杂牌部队。

由于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但部队又太少,因此不仅导致4个师在四个不同的地方,同时,师以下的各个团,也在不同的地方。

简单来说就是,国军当时在北满的防守态势,就跟撒胡椒面一样,属于分散防御,由于散的太开,有些地方甚至是营级部队在执行防御任务。

二、东野挨个拔疮

我们都知道,五个指头握在一起形成拳头后,打出去才有力量,若是分开,一根手指不仅缺乏攻击力,还容易被对手拿捏。

而新1军这种撒胡椒面式的布置,恰恰就是犯了这种错误。

如果集中在一起,哪怕是师级部队集中在一起,还能让东野有些忌惮,如今居然把师甚至团都拆开了,不正是个个击破的最好机会吗?

当然,新1军毕竟是精锐部队,其麾下的团级、营级部队也都有很强的战斗力,且装备也十分精良,而当时的东野(东北民主联军),尤其是在装备方面,与新1军确实存在一定差距。

但是,东野有个毛主席传授的“法宝”,叫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这个“法宝”,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精华体现,同时也是经历过千锤百炼的真理,而多次战斗也已经证明,效果出奇的好。

因此,掌握了这个“法宝”的东野,面对国军摆出的极为分散的阵型,迅速投入到了挨个扒疮的战斗之中。

1947年1月5日,东北民主联军一纵越过松花江,向驻守在对岸其塔木的守敌发起进攻,而守在这里的,正是新1军38师113团的一个加强营。

经过激战,一纵2师不仅将该营大部歼灭,同时负责打援的一纵1师,则在张麻子沟将从九台方向前来救援的113团另外两个营尽数歼灭。

此外,从德惠方向前来救援的新1军50师150团团部以及该团的1 、2营,则在焦家岭一带被东北民主联军六纵16师全部歼灭。

前后加起来,就意味着新1军的113团全部报废,另外150团也基本被打残。

不久之后,新1军30师89团则在城子街被我一纵2师歼灭,而到了1947年夏季攻势期间,新1军30师90团、38师112团以及被打残后又补充起来的50师150团,大部被我东北民主联军歼灭。

这就意味着,仅仅是在1947年期间,新1军就有六个团级单位被大部歼灭。



而这种数量级别的损失,已经不仅仅要用惨重来形容了,一来,国军军级部队是三师9团制,而一个军有六个团都基本报销了,就相当于这个军已经是缺胳膊少腿了。

此外,当时被毙伤、俘虏的新1军士兵中,含有大量老兵,这些人作战经验丰富,可以说是新1军的核心。

因此,即便是后期新1军经过补充人数恢复至之前,但老兵没了,战斗力自然会受影响。

三、沦为配角

当然,即便是损失了将近6个团,但毕竟还有一定的老底子,加上在1948年3月,新1军经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集训,所以新1军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

但是到了辽沈战役前,国军以新1军的台柱子38师为基础,组建了新7军后,新1军算是失去了灵魂。

也正因如此,国军这支五大主力之一的部队,基本上已经成为战斗力普通的“花架子”。

相比之下,当时的新6军起码还有22师这个骨干核心,而当时的新1军有什么呢?除了被打残的30师和50师外,那就是刚刚补充进来的53师了。

53师是由地方部队改编而来,战斗力连30师和50师都比不了,也正因为如此,在锦州战役打响后,廖耀湘干脆把53师留在了辽中,只让新1军的30师和50师随军出发。

大概是廖耀湘也知道新1军今非昔比了,因此在黑山阻击战期间,干脆就没给其上场的机会。

黑山阻击战打响后,廖耀湘第一天进攻时主要是以青年军207师和71军为主,由于久攻不下,第二天时则以自己的嫡系新6军为主。

到了第三天,也就是最后一天,发了狠的廖耀湘集中了新6军、71军以及207师一共五个师的兵力,向黑山发起了疯狂进攻。

那么开打后,新1军在哪里呢?除了在最后一天,廖耀湘安排新1军“以全部炮火支援”外,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里,新1军都在当“看客”。

堂堂国军五大王牌主力之一,居然成了一场大战中的配角,甚至连个上场的机会都没混到,不得不说,新1军这五大主力的头衔,还真是水分太多。

其实在第二、第三天时,廖耀湘差一点就突破了十纵阵地,若是新1军能有昔日七八成战力并进行助阵的话,有可能还真让他逃出去。



只可惜,被自己人活活用废的新1军,此时只能当一个没有太大作用的看客,而在之后的辽西追击战中,新1军更是一溃千里,与廖耀湘兵团一块覆灭在了辽西平原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