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阳
1982年6月生于贵州三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10余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大赛中获最高奖、一等奖、二等奖,并多次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青年展、草书展、篆书展等展览,《青少年书法报》曾做题报道,书法散见于《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写字》等报刊杂志。
李白《渡荆门送别》
草书学习的“七级台阶”
文|刘宗阳
草书的学习,断断续续已有二十多年,走过了许多路程,见过了很多风景,也遭遇了不少荆棘;有突破后的狂喜,有困惑中的迷茫,有驻足间的沉思;那些回望历代经典丰碑的感慨,那些时虚时实的足迹,那些遥望前路的憧憬,总会有意无意间交织在脑海中。书法的学习,更多的是实践中的“读”“练”“写”,而要“说”,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但我还是想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试图梳理一下草书学习的“七级台阶”。
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
一是初悟其形。苏东坡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草书作为动态最强烈的一种书体,对于一个书法学习者,肯定不能作为入门的书体,就是要有一定静态书体的基础后,再学习草书,所以草书总给人以活脱、跳荡、肆意、烂漫、神秘等感受,而且学习草书的前提是要识草,也就是要懂得草法,很多草书学习者是从对于草书的好奇,对于草书草法的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量的积累再到构成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进入的,当然,也有基于对草书那种难度的挑战性而进入的,也有很多是从身边的师友擅长于草书而增添兴趣走入的,不管怎样,都首先是从初悟草书形态之美而走进草书的世界。
岑参《逢入京使》
二是深入识草。五体中,楷、隶、行是相对便于识读、辨别的,而篆书和草书则有一套固定的字法体系,这也是很多人学习草书的难点,有的爱好者因为跨越不了这道鸿沟而一直只能对草书望洋兴叹,有的则是浅尝辄止,遇到常写的内容尚且能够用草书来创作,若遇稍微生僻些的内容就只能用行书或想当然的草书来替代,很多则是在书写前通过查字典来临时了解某个字或某几个字的草法,应该说,这些情况都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草书作者或草书书家,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草书书家,首先要过好识草这一关。识草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为既要记住某个字用草书怎样写,也要记住某个字有哪几种草书写法,更要解决好在创作一件作品中某个字的直接运用与合理变形的问题。很多科班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草书字典来突破,更多的作者则是一个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王维《过香积寺》
三是专注临习。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草书的学习也是如此,一般来说,都要先选择一家一帖认真临写,临写中,既是首先解决识草、记草的问题,也是体会草书笔法、字法、章法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的过程,还是体会由形而质、由形而神、神形兼备问题的过程,更是与临习对象沟通对话、古为今用、借古开今的过程。所以,草书的选帖与临帖至关重要,选帖要在“取法乎上”的前提下,应注重的是看到这个帖有“想学的冲动”,这样才会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才会与所临习的法帖产生各个维度的共鸣,才有可能实现长期可持续深入;临帖过程注重的是克服“激情后的无感”,因为临帖容易一阵子新鲜,过完一阵子后,因为认识和审美能力的局限,很快会产生审美疲劳,在帖中发现不了新的东西,而无法继续深入,因此,不断地从一家一帖中去深入认知和挖掘尤其重要,需要耐力、智慧和方法。
左右滑动查看 →
苏东坡《定风波》
四是独立运用。临帖的目的和终极指归不是临帖本身,而是运用和创作,诚所谓学以致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如何实现从临帖到创作的转换,或者说,临帖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创作,创作到什么水准才算成功。这个问题是所有学习草书的作者都要面临的问题,而且又因为所学的法帖不同、基础不同、认知不同等个体差异而千差万别。但总体来说,临帖到创作都是在求知欲的催动下,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环往复的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将“集字法”和“盲创法”结合起来用,更需要在创作后回过头去对照原帖,不断地调整笔法、结字和字组,进而使章法也尽量接近原帖的感觉,争取做到传承得法、下笔有由、气韵生动。当然,一次两次的这样实践肯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地去尝试、对照、反思和调整,进而实现能较好运用某家某帖元素及风格特征创作的目的。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五是扩面提质。在基本能运用一家一帖风格元素创作的基础上,需要做继续深入这一家及拓宽学习的点和面工作,也就是妥善安排和处理好“博”与“专”的问题。而这种博与专的问题,我的观点是能专则专,不能专则博,专是根和本,博是枝和叶,也就是如果能从一家一帖中不断捕捉到新的信息时,一定不要朝三暮四、朝秦暮楚,如果在深入挖掘不进去时,可以回过头去从已经学习过的书体和法帖中寻找营养和资源,也可以拓展学习同一家的其他法帖,或者学习其他草书名帖,但这种拓展学习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勿漫无目的、无的放矢,要有想法和针对性,注重与专攻法帖的关联度,既要拓宽视野、探求新知,更要滋养根本、固本培元、做大做强,让原本学习的一家一帖得到巩固和提升,这样的拓展更有意义和价值。
李白《东鲁门泛舟》
六是成其面目。面目是从草书爱好者过渡到草书书家的一个重要标志,衡量一个书法作者是否比较成熟,是否是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一个重要的标尺就是看他是否有自身的面目,是否有相对独立的语言体系,是否有辨识度。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已经是一个比较高的标准和要求了,需要“采得百花酿成蜜”,要在前期精于一家一帖的基础上,广取博收,独立思考,构建语系,让业内行家能一看到你的作品,就知道是谁写的,而且要让别人感觉到你的这种面目是有很好传承的,有丰富传统营养的,有清晰源头和脉络的,酿出来的这个“蜜”又不是拾人牙慧、鹦鹉学舌或东施效颦的,而是让人眼前一亮、赏心悦目的。
孟浩然《过故人庄》
七是日臻完善。很多草书家在形成自家面目,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后,或沉醉于鲜花和掌声,习惯于别人的仰视和喝彩,或骄矜自满、坐吃山空,或困顿焦虑、江郎才尽,欲进而不能成行,如此种种,都是不能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原因。一个真正的草书书家,在有草性草情的前提下,需要既学习技法又增加理论认知,既提升字内功夫又修炼字外学养,既提升学术水准又实现社会价值。因此,这里说的日臻完善,不是指某一个具体可量化的高度值,而是一种运动的常态,一种不断学习的姿态、日积月累的状态、三省吾身的情态、学无止境的心态。
王维《送别》
王维《山居秋瞑》
李白《上李邕》
王维《新晴野望》
李白《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