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围绕台湾对美国单方面示好的策略失败,以下为事件核心脉络与分析:
一、美国对台施压升级
关税威胁与半导体产业争夺
特朗普于4月8日公开承认曾威胁台积电,若不在美国建厂将面临100%关税。尽管台积电承诺投资1000亿美元加速转移产能至美国,特朗普政府仍宣布对台湾加征32%的“对等关税”,并预告对半导体产业进一步征税。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直言,战略目标是“从台湾夺回半导体制造”,通过吸引台企转移产能实现“美国优先”。
台积电与联电的双重困境
台积电被迫赴美设厂后,联华电子(联电)与美企格罗方德合并的传闻引发岛内恐慌。舆论批评民进党当局“先卖护岛神山(台积电),再卖二哥(联电)”,导致台湾半导体产业链面临空心化风险。台湾股市受此冲击,三天内暴跌3906点,台积电市值大幅缩水。
二、台湾当局的策略失准
赖清德单方面妥协引发争议
面对美国关税施压,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宣称“不采取报复措施”,并提出扩大对美采购、投资等“五项策略”。国民党“立委”赖士葆质疑,台湾根本无力承担370亿美元贸易逆差的填补,此举实为“对美投降”。此前,台湾曾试图通过贿赂前国务卿蓬佩奥(17.8万美元)拉近与特朗普关系,但因特朗普与蓬佩奥关系恶化而失败。
岛内对“倚美抗中”的反思
中时电子报等媒体批评民进党“唯一依赖美国”政策加剧台湾脆弱性,导致美国予取予求。台湾媒体人林公正指出,即便送出“台积电大礼”,特朗普仍不满足,若继续押宝美国将导致“无法收拾的后果”。国民党呼吁重拾“两岸共同市场”,利用大陆内需市场对冲美国压力。
三、美国战略意图与台湾长期风险
特朗普的“交易逻辑”
特朗普长期将台湾视为半导体产业竞争对手,曾于2025年2月称“台湾抢走美国芯片产业”,并威胁通过关税迫使产业回流。其核心逻辑是重振美国制造业,台湾的单方面示好无法改变这一战略方向。美国智库分析认为,台湾可能沦为“可交易筹码”,特朗普曾以“办公桌与笔尖”比喻大陆与台湾实力差距,暗示台湾地位次要。
经济与政治双重边缘化
台湾在半导体领域的优势正被美国系统性削弱,而民进党当局拒绝两岸合作导致其失去平衡筹码。岛内舆论警示,若持续与对岸交恶,台湾将面临“完美风暴”——产业掏空、关税重压与地缘孤立三重危机。
四、两岸关系对比与出路
大陆持续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核心利益,反对美台勾连。台湾内部民意出现分化,部分声音认为与大陆对抗加速了经济边缘化。中时电子报等建议台企应把握大陆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通过两岸合作抵御外部风险。相比之下,台湾对美国的经济贡献被忽视,反成美国“产业回流”的收割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