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各异,区域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命题。因此近年来,高层提出要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将目光放到陕西,自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等区域融合规划战略获批公布后,可以清晰感知西安与陕西省内各城市的合作发展之路明显提速。
近日,西安与榆林两地主要领导通过一场重要会议,表达了两地进一步协同发展的合作愿景,而作为陕西省内实打实的经济“双雄”,相隔几百公里的距离,又如何实现“1+1>2”的希望呢?
XI'AN
首提“西榆协同发展”
据西安日报,4月9日,西安市·榆林市区域合作工作交流会暨产业协同发展对接会在榆林召开。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西安、榆林两市所出席的领导层级很高,西安方面有: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西安市委常委马鲜萍、和文全、孟浩,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杨仁华;榆林方面有:榆林市委书记、市长张胜利,榆林市委副书记李雄斌,榆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向喜。
可以说,此次会议两市都极为重视,且规格很高,这也意味着此次会议所定下的初步意向,接下来将会加速双方政企金的交流,并促进更多合作的诞生。
而报道中表述到:会议介绍了两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西榆协同发展合作愿景,举行了合作事项签约仪式,两市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和企业代表围绕深化合作交流发言。
“西榆协同发展”的表述可能是首次出现在官方语境之中。
毕竟一个作为关中核心,省会城市,近年来除大力发展自身经济实力外,多发挥核心功能,主力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另一个则坐镇陕北,近年来能源经济的助推下,GDP一路水涨船高,力争陕西第二个万亿城市的目标已然提出,但区域合作方面更多朝向呼包鄂榆城市群。
如今,两座城市在官方层面建立起了初步合作意向,并对接下来的合作,给予了很高期望。
西安方面表示,希望能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深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务实合作,共同构建紧密协作的完整产业链、共享共融的创新联合体、优质高效的金融生态圈,共同依托中欧班列(西安)拓展对外开放通道,努力实现关中、陕北协同高质量发展,携手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作出更大贡献。
榆林方面表示,希望两市加强创新协同、产业协同、开放协同、生态协同,让西榆协同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如此表态之下,两市合作后将带来哪些变化,确实令人期待。
XI'
AN
合作之基正在打造
两地交流日益紧密
虽然目前官方并未透露此次会议合作了哪些方面,目前网络公开信息显示,在项目合作以及国企合作方面已有苗头。
4月9日,西榆两地国资委主要领导在榆林就西榆两地国企产业合作开展座谈交流,并表示下一步西榆国资国企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项目合作上,荣民集团发文表示,此次会议上,300万吨级煤炭智能采选一体化、氢能智链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无人机低空经济商业化综合项目等12个项目成功签约。
据了解,300万吨级煤炭智能采选一体化项目是由荣民集团和陕西顺垣置业有限公司联合投资,落户榆林市横山区。项目规划总投资30亿元,致力打造年产量300万吨的大型智能化矿井。项目采用国际领先的采煤装备与工艺,构建安全、高效、绿色的煤炭开发体系,同步配套建设年处理能力240万吨的洗选煤项目,延伸布局化工产品生产与销售,形成“采-洗-选-销”完整产业链。
项目积极践行绿色矿山理念,建设100万立方米/年煤矸石填埋场,配套防渗系统及淋滤液回收装置,实现煤矸石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同步推进矿区生态复垦工程,打造“零排放”示范项目,助力区域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此次合作,标志着荣民集团正式进军能源开发领域,而西安企业进入榆林核心产业,无疑也是双方坦诚表现的一个信号。
而氢能智链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的合作双方之一质子汽车,早在今年2月榆林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丁晓明,榆林财投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榆煤基金董事长张宏智赴西安座谈交流时,就实地走访了质子汽车等储备项目。
追溯更早时期,西安与榆林官媒则释放过两市合作的媒体消息。
2024年4月,榆林传媒中心和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在西安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表示,“西榆建设,媒体先行。”“以西榆共建‘生产圈’‘生活圈’‘生态圈’为目标。”“两地协同发展大有可为。”
提前一年在媒体层面展开合作,可见,西安与榆林早已开始打造合作的基础。
而细细翻阅公开信息,其实两地之间基于产业、科技、民生等方面的交流早已开始。
医疗方面,2023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正式揭牌成立,该医院是陕西省唯一入选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肩负着促进高品质医疗服务向更多地区覆盖、向更多人口延伸的重任。
教育方面,2023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与榆林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西安交大的科技、人才、教学、医疗等优势与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为全力推动榆林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西安交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交通方面,西延高铁、延榆高铁正在加速建设中,待建成后,西安与榆林的铁路运行时间将由5个小时缩短至2个小时,将促进区域间的人员流动和经济交流。
不止是高铁,今年2月,随着我国首条大型无人机城际低空物流航线成功首航,榆林至蓝田航线距离540公里,飞行耗时不足3小时,较传统地面运输节省时间70%以上,未来,更计划开通榆林至西安的常态化航线,预计每周飞行6个架次,运输货物5至6吨。
金融、产业方面,近年来陕北房企屡屡进军西安市场,或打造超高建筑,或接盘城改项目,都获得了不小成果;陕北资本收购了君乐城堡酒店、凯悦酒店、盛美利亚酒店等,并且曲江希尔顿LXR酒店、高新威斯汀酒店等在建酒店项目背后也站着陕北资本;榆林各基金也将资金,投向西安各新兴产业,推动高新科技研发。
西安提供市场、科技和人才,榆林提供资金和能源的局面已然形成。
XI'AN
由双核变协同 区域携手成为主流
犹记得,2020年时,陕西还计划推动西安、榆林“双核”战略,但后续并无进展,如今改为“双雄”联手,优势互补,这种趋势的演变,是顶层意志的体现,亦是经济形势和产业更替所达成的推动作用。
实际上,类似西安、榆林这类同省“双雄”之间加强合作,正在成为更多省份的选择,如浙江的杭州与宁波、广东的广州与深圳。
再将目光放回到西安,越来越多区域合作的可能正在浮现,而合作的深入程度也随着名字的变化而展现不同。
盘点下来,一体化、融合、协同等三种合作发展方式成为主流。
一体化发展:
西安-咸阳一体化、西安-杨凌一体化。
融合发展、协同发展:
西安渭南协同融合发展、西安商洛融合发展,西安榆林协同发展。
除此之外,在西安都市圈这个大框架下,亦有的说法,如《汉中主动融入西安都市圈推动西安汉中协同发展框架协议》以及《安康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今年1月9日,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和延安融媒体中心在西安举行了“西延融合”全媒体协作座谈会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座谈会上表示,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聚焦西延共建“生产圈”“生活圈”“生态圈”目标,以“西延融合 媒体先行”为载体。
这是否意味着,未来西安与延安的融合也将开启。
可以看到,区域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正在成为主流。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协同发展已突破传统地理界限,演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西安与榆林,这场跨越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双城对话”,不仅折射出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更揭示了各城市协同发展的必然逻辑,不过区域协同发展绝非简单的资源拼凑,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激活要素潜能、重构竞争优势的系统工程。
未来,西安与榆林,将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解革
审核:Lyna
监制:号称嬉皮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