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纷纷安利起了自家“打鸟”好去处,将“打鸟族”这一群体带入了观众视野,引发人们对这一群体的热烈关注。4月8日,笔者联系了宿迁一些“打鸟人”,听他们分享自己的“打鸟”故事。
“打鸟人”需要精准对焦和耐心
“打鸟”不犯法吗?NO!此“打”非彼“打”。“打鸟”是摄影圈里一个常见的行话或戏称,主要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因为拍摄对应的英文单词是shoot,感觉是在“打”一样。
罗红作品
罗红是一位有着5年“打鸟”经验的摄影爱好者,今年66岁,她于5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观察到白鹭孵化的场面,心中产生了对鸟类热爱,因此,入了“打鸟”的“坑”。罗红回忆:“2020年4月底,我在新沂河大桥附近看到白鹭繁衍后代的过程,从搭窝、求偶孵化、哺育幼鸟再到幼鸟成熟,我观察着这些小鸟的一举一动,觉得十分可爱,也是这些画面,让我对鸟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打鸟”时一般需精准对焦和耐心等待。一开始入门时,罗红对拍摄鸟类并不擅长,在与摄影朋友交流并不断学习后才掌握拍摄窍门,还总结出六字秘诀:一蹲、二定、三抓。一蹲,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鸟类胆子都很小,如果你不愿意长时间潜伏、蹲守,那就很容易吓到这些小家伙;二定,讲的是镜头要看准拍摄物体,做到准确对焦,才能确保拍摄到的画面清晰;三抓,就是指要有灵活的手指和眼睛,能捕捉到鸟类灵动的瞬间。
罗红作品
拍鸟,是源于观鸟。罗红常拍摄的鸟类有白鹭、牛背鹭、赤麻鸭、乌鸫、黑翅长脚鹬、斑嘴鸭等,这些鸟类生活习性不太相同,罗红在拍摄之余也耐心地观察着它们。
为了捕捉到鸟类的生活状态,5年间,罗红已经骑坏了4辆电动自行车,最新购入的电动自行车不到半年的时间,已经骑行1万里。因为拍鸟的地方一般在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方,路比较难走,因此,开车很难直达,罗红常常需要骑车前往。5年间,她多次前往沭阳县耿圩镇、刘集镇、新沂河大桥附近拍摄,有了经验,她对鸟类的生活习性也越来越熟悉。“今年的白鹭来得比往年早一些,4月初就能看到白鹭的身影了。我们拍鸟的人,也会通过鸟类到达的时间判断最近的气候变化,这里的知识可多着呢,我一边记录也一边学习。”罗红说。
“打鸟”源于热爱,拍摄需保持安全距离
张良,今年58岁,是一名有着4年“打鸟”经验的摄影爱好者。为了拍摄鸟类的生动瞬间,他常常背着三脚架、长焦镜头等设备穿梭在美丽的林野间。“刚开始拍摄的时候,我不了解鸟类的习性,常常扑空。”张良抚摸着相机回忆,鸟类比较警惕,拍摄时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拍摄鸟类的安全距离又因鸟种、环境、鸟类习性等因素而异。
张良作品
“拍鸟的乐趣在于寻找、发现、等待、期待的过程中,探秘鸟儿的精彩世界,感悟大自然的馈赠和鸟的灵性,了解魅力无穷的大自然。”张良介绍,一般而言,大型鸟类的安全距离在100米左右,如灰鹤则需要保持100米至200米的距离;但是鸟类集群时,它的个体安全距离会缩短,例如:灰鹤集群时,可能允许接近至100米内。张良强调,拍摄鸟类,要以鸟类的利益优先,若拍摄导致鸟类紧张、弃巢或影响育雏,应立即停止。人类活动产生的噪声会增加鸟类警觉性,因此,拍摄者要学会隐藏自己,穿着与环境相近的颜色(如绿色、卡其色),避免鲜艳衣物,并且利用掩体或自然地形隐蔽拍摄。
张良作品
“现在有些人没有耐心,拍鸟急于求成,追求鸟儿展翅高飞的动态精彩效果,用无人机赶鸟、拍鸟,我是很反感的,无人机追着鸟拍,让鸟成为“惊弓之鸟”,这就打破了人与鸟和谐相处的安全距离,让鸟儿认为人类对它有威胁,无形中导致人与鸟的安全距离被拉远,让今后接近鸟儿、拍鸟的难度大大增加。”张良呼吁避免过度靠近鸟类,文明拍摄,不要因拍摄给鸟类生活造成困扰。
张良作品
谈起自己的“打鸟”心路历程,张良说,随着拍摄的深入,他对鸟类的热爱也逐渐增加。“我有过好几次救助遇险小鸟的经历,心中早已把这些鸟当成自己的好朋友了!”对于拍鸟人来说,当拍到不认识的鸟时,就会查找鸟的名字、习性、分布、属于国家几级保护动物等各种情况,这样长期拍鸟,就掌握了鸟的很多知识,爱鸟、护鸟的意识也就大大提高了。他准备退休后,争取成为一名保护野生动物的志愿者,既方便拍鸟,又可宣传护鸟,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一点贡献。
碎片化观鸟人群加入“打鸟群”
相较于摄影设备比较齐全的摄影爱好者,宿迁也有一部分人利用碎片化时间加入“打鸟”大军,他们将观鸟和“打鸟”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利用闲暇时间拍摄周边的鸟类,并逐步认识鸟类,“05后”姑娘杨可便是碎片化观鸟人群的一员。
杨可告诉笔者,她从小就对动物和昆虫感兴趣,田野里的野鸭子,村庄里的小猫小狗,大树下的小虫子,一切都可成为她观察的对象。2024年夏天,当她在网络上无意间发现一个观鸟群,群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打鸟人”,他们每日都会分享自己拍摄的观鸟图片,这让杨可找到了新的乐趣。“透过别人的镜头观看鸟类,一点一点熟悉这些陌生的生灵,我与自然的距离仿佛变得更近了。”杨可说。
杨可作品
也许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观鸟也成为了杨可喜爱的事情之一。杨可认为,观鸟最重要的是“观”,拍摄是为了后期留存资料便于反复观察。它的乐趣不仅在于“看见”,更在于“感知”——从发现新鸟种的惊喜,到与自然的深度联结,再到知识积累与环保意识的增强,这一活动融合了科学、艺术与生活的多重维度。
作为一名手机“打鸟族”,杨可更觉得深入自然环境中,感受鸟类与生态系统的和谐才是乐趣。通过观察野生鸟类,她能直观感受到鸟类资源的珍贵,从而增强保护意识。
目前,杨可通过学习和积累,认识和了解了几十种鸟类,有些鸟类的名字很难读,她还会通过识鸟游戏来记住这些鸟类的名字。她说,观鸟不仅是休闲活动,更是一种学习过程,通过记录鸟类的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等,积累鸟类学知识,这对她来说是一种乐趣。(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