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样手臂弯曲,前后摆动,配合脚步动作一起动起来,就是咱们哈尼族、彝族的传统舞蹈——乐作舞。这个舞蹈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梯田旁的艺术教室,全国政协委员、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校长杨钰尼的身边簇拥着一群学生,她一边舞动身姿给孩子们示范动作,一边讲述着哈尼族祖先开垦梯田的历史。而这样的场景是杨钰尼每天的工作日常。
▶▶▶场景化教学唤醒文化根脉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因为身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装亮相,让很多人记住了通过服饰讲述非遗保护和传承故事的杨钰尼。而作为一位校长,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杨钰尼更擅长的,是利用场景化的方式将哈尼族传统艺术融入课堂中。“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更希望能用场景化教学的方式,既留住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根脉,又为民族地区培养好能传承这类文化的人才。”杨钰尼说。
一聊起艺术课堂,杨钰尼总有说不完的想法:“在准备音乐课时,我会提前去梯田录制村民们劳作时的吆喝声和水流声。等到了课堂上,自然的声音配合孩子们演奏传统乐器‘巴乌’‘响篾’,效果非常好。我们民族的文化本就来源于大自然和祖先的辛勤劳动。”
这种将民族艺术与文化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得到学生的热烈反馈。“很多学生说,以前总觉得这些传统艺术很遥远,但现在感觉它们就在身边,充满趣味和魅力。”杨钰尼说,在传播、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让民族文化融入传统教育,首先要开发校本课程。可以编写涵盖民族历史、舞蹈、音乐、手工艺等内容的中小学系列教材;组织学生到村寨体验梯田耕种、感受传统节日活动;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和工作坊,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
杨钰尼介绍,她在红河县第一小学、朝阳小学试点开展“非遗进校园”课程后,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知晓率已从30%提升到80%,有效增强了民族文化教育的活力。
▶▶▶民族艺术教育的蝶变效应
创新教学除了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认同,能产生更深层次的教育作用吗?这是杨钰尼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她在学生李虹佳身上,看到了答案。
“李虹佳是一个性格很内向的小女孩,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她对哈尼族舞蹈有天赋,也非常热爱。经过在我们这里持续多年的系统学习,她考入了专业艺术院校,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就是乐作舞的发展现状与价值。毕业后,她带着所学回到家乡,加入了我们的歌舞教师团队。”说到这里,杨钰尼语气中满是自豪。
如今,李虹佳不仅通过舞蹈专业的发展改变了自己和家庭,还和杨钰尼一起创编原创舞蹈《乐作乐》。而在李虹佳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村寨孩子走出大山,去追逐他们的艺术梦想。“民族艺术教育不仅是教孩子成为‘活化石’,更是帮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杨钰尼说,也正是这样的改变,更坚定了她用民族艺术去影响更多人的信心。
如何让民族艺术持续助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政策支持对推动建设可持续的民族文化传承生态至关重要。”杨钰尼建议,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非遗传承人培养、非遗课程开发以及文化活动开展;同时,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到民族地区学习非遗课程;还要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非遗相关产业开发,推动民族地区非遗与教育的融合以及人才培养。
为了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平衡之道,杨钰尼和团队也在不断探索文化表达的边界,推动传统民族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她带领团队创作了融合哈尼梯田文化与爵士舞的舞蹈作品——《哈尼然米》。“为平衡‘原汁原味’与‘现代审美’,我和团队在保留哈尼梯田农耕动作元素、音乐独特调式的基础上,引入爵士舞的节奏和舞台表现形式。比如:在舞蹈中保留了模拟梯田劳作的弯腰、插秧动作,搭配爵士鼓点,让舞蹈既呈现哈尼文化内涵,又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节奏。”在杨钰尼看来,《哈尼然米》的成功不仅是民族文化守正创新的范例,更在创作过程中锻炼出了“既懂传统又会创造”的新人才。
在她看来,虽然部分老艺人认为爵士舞元素削弱了哈尼文化的纯粹性,而年轻群体又觉得这种创新让哈尼文化更具活力,但也是这种争论,推动了传统与现代的破壁融合。
▶▶▶构建民族文化传承新生态
如今,乘着文化产业发展的东风,民族文化教育的成果也良性转化出经济价值,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哈尼村寨找到了立身之所,这让杨钰尼很是兴奋。“为让年轻人留在哈尼村寨,我们发展文旅产业,打造了‘梯田守望者’交流活动。年轻人负责表演哈尼族、彝族歌舞,教授传统手工艺,吸引了大量游客。”杨钰尼介绍,当地绣娘、设计师还将民族传统图案融入服装设计,提高了民族系列服装的销售量。
民族艺术留住了乡愁,又促进人才回流。“我认识的一位名叫哈龙的年轻人,原本打算外出打工,但参与文旅项目后,他发挥自己的摄影特长,把哈尼梯田和民俗文化作为主题创作出大量作品,发布网络平台后吸引大量游客关注。”杨钰尼说,不仅如此,哈龙还带领村民开发了特色民宿。现在,受哈龙影响和带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参与家乡建设,实现了梯田耕种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最让我感动的是哈龙的一句话,他对我说,要让年轻人明白,留在梯田不是认命,而是创造命运。这句话对我也有很大激励。”
当古老梯田映照出数字时代的光芒,民族文化传承便成为一场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不少城市青年也纷纷启程。对于有志于参与民族艺术传承的城市青年,杨钰尼也寄予希望,建议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学习一段民族舞蹈并在社交平台分享;或结合专业知识,设计民族文化主题的文创产品;还可以从“记录者”做起,记录祖辈传承下来的民族歌谣,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播。
“之后,我希望能带动更多青年与民族文化双向奔赴,搭建线上线下的双重平台,让民族文化传承成为可持续的生态链。”杨钰尼说。
记者:陈姝延 奚冬琪 张博涵(实习)
文字编辑:奚冬琪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