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新模式、新共识,助力院内血糖高效管理。
整理:李诗媛
审核专家:陈燕铭教授、蔡梦茵教授
住院患者高血糖是感染、心血管事件、伤口愈合延迟等多种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可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及住院时间延长。当前,基于智慧化动态血糖监测技术联合多学科协作团队的院内血糖管理模式已展现出临床效益,但在实践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解决。
近日,中华糖尿病杂志发表了《医院内虚拟病区智慧化血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对智慧化院内血糖管理平台搭建、团队组建、流程管理及内容实施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
医学界《执笔者说》栏目特邀《共识》的牵头制定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院长陈燕铭教授,以及执笔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蔡梦茵教授,为大家深度解读《共识》要点以及临床实践。
精彩回放扫码观看:
住院患者血糖管理挑战与智慧化院内血糖管理探索
陈燕铭教授表示:“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住院人群中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患者中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38%,如此庞大的医院内糖代谢异常患者群体,其中80%以上来自非内分泌科室,近1/3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1]。然而,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多采取患者所在科室自我管理及内分泌科会诊管理,缺乏规范性。”
基于当前临床实践证据与医疗需求,构建多学科协作的院内血糖综合管理体系已成为糖尿病临床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为系统规范临床实践、提升医疗质量,专家组依据循证医学原则,正式启动了《共识》的制定工作。
陈燕铭教授指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作为国内首批开展院内血糖管理创新的示范单位,率先将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创新性地整合人工智能(AI)技术构建智慧血糖管理平台。基于前期实践经验,进一步开发了虚拟病区管理系统,实现了血糖数据的实时监测与远程管理。作为国家级糖尿病智慧管理示范基地,我院通过标准化流程构建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为智慧化血糖管理模式的临床转化与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循证依据和实践范式。”
执笔专家深度解读《共识》5大焦点问题
一、相比传统的血糖管理模式,《共识》中提到的“智慧化血糖管理”有哪些创新之处?
蔡梦茵教授
传统模式下,血糖管理依赖科室间会诊流程(检测-报告-会诊-执行),存在数据滞后、管理间断等局限。本《共识》提出的智慧化系统,通过三大核心创新实现突破——
1)实时CGM实现分钟级数据更新;
2)虚拟病区平台整合多学科资源,支持远程即时调整治疗方案;
3)AI辅助决策系统自动预警异常值,缩短干预延迟。
该模式实现了血糖管理的连续性、及时性和精准性三重提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尤其对于危急重症患者,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救治成功率。同时,智慧化血糖管理也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是未来血糖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共识》如何定义“糖尿病虚拟病区”?
蔡梦茵教授
糖尿病虚拟病区是指依托医院内分泌实体科室,在医院信息系统(HIS)中开辟的虚拟管理区域。该虚拟病区能够整合智慧化医院内CGM,为住院患者提供血糖数据智能化采集、智能分析、智能临床决策支持、预警提醒、数据管理服务;通过虚拟病区,协助院内血糖管理团队高效完成医院内高血糖患者降糖方案的调整与实施[2]。
糖尿病虚拟病区的核心优势在于突破物理病床限制,通过智能化血糖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并自动同步至中央管理平台。该平台配备人工智能分析模块,可提供血糖趋势预测和决策支持,使管理团队能通过移动终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本院是如何试行院内虚拟病区智慧化血糖综合管理模式的?
蔡梦茵教授
智慧化血糖综合管理模式实施要点主要包括:
1)建立每日两次线上查房制度,内分泌医师通过虚拟病区平台实时监测血糖异常值,结合电子病历查询、电话会诊及床旁评估等方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实行三级预警响应机制,由内分泌专科团队、患者所在科室及值班护士共同处理智能监测系统警报;
3)专科护士负责全院胰岛素泵及动态血糖监测设备的标准化安装与维护,护理部统筹制定设备使用规范(含影像学检查前处置等特殊场景流程)并开展跨科室培训;
4)通过虚拟病区实现医嘱权限分级管理,内分泌科医师可直接开具临时医嘱,由所在科室护士执行。
智慧化院内血糖管理体系在院领导及多部门(医务、护理、信息、检验等)协同支持下规范运行。这一模式通过多学科协作与信息化整合,构建了一套高效、规范的院内血糖管理解决方案。
四、智慧化血糖综合管理模式如何帮助医务人员“减负增效”?
蔡梦茵教授
首先,该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平台实现了血糖异常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避免了传统会诊模式下的时间延迟;其次,该系统通过标准化管理流程提高了血糖调控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最后,该系统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减轻了内分泌科医师的工作负担。
五、本院智慧化血糖综合管理的关键技术及效率提升措施有哪些?
蔡梦茵教授
智慧化院内血糖管理系统的构建需满足以下几个关键技术要求。
首先,在硬件选择方面,医疗机构必须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血糖监测设备。所选设备需具备与HIS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对接的能力,或配备专用管理软件。
其次,系统需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即时检测(POCT)的质量控制。
此外,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要求网络带宽充足,并支持蓝牙、Wi-Fi等无线通讯方式,以保证血糖数据的实时传输。
最后,系统还需具备数据安全保障机制,确保患者隐私和信息安全。
这些技术要素共同构成了智慧化院内血糖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要求。
《共识》的实践价值以及智慧化血糖管理的未来展望
陈燕铭教授指出:“《共识》制定的核心目标在于解决当前院内血糖管理实践中存在的标准化不足问题,通过引入信息化系统和AI技术,建立规范化的管理路径。其临床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各级医疗机构(包括县级医院)提供标准化管理方案;二是促进多学科协作的血糖管理模式;三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糖尿病患者的诊疗质量同时降低医疗成本。《共识》的实施将有效推动我国院内血糖管理的同质化发展。”
最后,蔡梦茵教授提及智慧化血糖管理的未来展望,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
▌四个维度:(上下滑动查看)
在技术层面,将深度融合5G通信、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及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糖尿病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在管理模式上,将建立三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与家庭医生协同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实现血糖全程管理;
在政策支持方面,依托 “健康中国2030” 等国家战略,加速构建区域智慧医疗生态圈,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在发展目标上,重点突破血糖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及管理服务标准化同质化三大关键领域,最终实现院内血糖管理向智能化、精准化和一体化的转型升级。
小结
《共识》针对我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难点,提出以CGM、虚拟病区平台及AI辅助决策为核心的智慧化管理模式。通过实时数据更新、多学科协作及分级医嘱权限,实现血糖管理的连续性与精准性,从而提升诊疗效率并降低并发症风险。该模式突破物理空间限制,依托标准化设备对接与三级预警机制,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提供了可复制的同质化管理方案。未来将深度融合5G、AI技术,推动全病程管理与分级诊疗协同,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专家简介
陈燕铭教授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 院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内分泌学科带头人
中山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广东省糖尿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委、青委会主委
广东省行业协会副会长、内分泌科管理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副会长、糖尿病专家委员会主委
研究领域: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肥胖症的临床与机制研究、干细胞治疗糖尿病;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及省市重点项目15项;主编《实用肥胖症治疗学》等专著3部。
专家简介
蔡梦茵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广东省糖尿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第七届、第八届)
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第九届)
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第二届)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病防治及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首批)
广东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会代谢与内分泌学分会常委
广东省心血管代谢联盟常委
羊城好医生(第八届),南粤好医生(第六届)
研究领域:单基因糖尿病遗传学研究、 糖尿病肾病表观遗传学研究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Kidney International,Diabetologia,Metabolism
Human Genetics
等杂志第一/通讯作者文章
参考文献:
[1]Changes in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control of riskfactors for diabetes among Chinese adults from 2007 to 2017:An analysis of repeated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urveys
[2]《医院内虚拟病区智慧化血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制订专家组. 医院内虚拟病区智慧化血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03):299-310.
责任编辑丨小林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