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小罗
最近我们连续上了2篇关于 “数字版本游戏和服务型网游会不会受到关税战影响” 的稿件。说真的,一个游戏媒体做这个,固然是响应热点,关心大家都关心的事情,但也总是觉得有点不搭噶。
在很早以前,游戏玩家和上网的人规模还很小的时候,大家彼此之间都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哪怕我们从未谋面,也能从 “你玩游戏?我也玩游戏!” “你上网了?我也上网了!” 的交谈中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那时候玩游戏的人不多,上网的人也不多,所以大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小团体。我们都认为彼此是“自己人”,一起形成一个个微小但紧密的小小同盟,对抗着外部的世界。
20多年过去,我们自己就变成了“外部的世界”。如果你和很多人在一个小同盟,而这个小同盟又随时经受着外界的挤压、歧视和攻击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一股力量把你们凝聚在一起。多年以前,玩家当然也分派别——比如喜欢RPG的玩家和喜欢SLG的玩家,或者买了SFC的玩家和买了MD的玩家,玩家之间也会有争端(SFC和MD哪个机能更好,这件事儿我至少看到过6篇刊登在《电子游戏软件》上的文章,我始终觉得我国这种比游戏机的风气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它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大家还是觉得自己是一家人。
上世纪两大16位家用机之争
在玩家和玩家对喷之前,最先被扔出家门的是游戏开发者——以前,游戏开发者本身也有很强烈的玩家属性:如果你想开发一个游戏,那你一定是玩游戏玩得最厉害的人!那就也是自己人!但后来显然就不是这样了,当然,我觉得这不能怪大家。
再后来,玩家之间也不那么紧密了。但这太正常了。随着游戏和网络的普及,“玩游戏”“上网” 不再能够成为标签定义我们和别人——是个人就能上网,所以它并不说明什么——也正因如此,游戏玩家之间、不同游戏的玩家之间,乃至同一个游戏的玩家之间互相对喷越来越平常。我曾经觉得游戏是个乌托邦,也曾经在游戏社区和其他玩家那里得到过温暖、认同感和同伴的感觉,而现在我已经不太指望这些啦。
而我其实也相信过,我们会迎来一个友善、热情、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民相互交流,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比如发射火箭登陆半人马座之类的壮举的那种未来。我也曾经以为互联网会帮助我们实现这一切,但现在看起来,许多事儿都让人怀疑,我是不是有点儿太理想化了?
总之,我希望游戏,包括游戏开发者和游戏爱好者都能尽可能不被这些事情影响。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在虚拟世界中不理睬这些——就像我以前听到的那句话,天下玩友是一家。但我也知道,这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望,实现起来实在渺茫,而且可能越来越渺茫了。以前看茨威格孜孜不倦回忆“一战”前欧洲的黄金岁月,觉得这大哥也太多愁善感了点儿,现在有点理解他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