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艾、铭月、小狮子
图/山鹰、可可豆、小狮子、子儿
在青藏高原的东北缘、青海西宁的湟水河畔,有一座总面积为508.7公顷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以河流湿地与人工湿地结合的独特生态面貌,正在成为高原城市的“绿肺”。这里不仅是200余种鸟类的栖息地,更是市民探索自然、践行环保的课堂。
图源:百度百科
3月29至30日,自然之友“水与湿地”主题志愿者小组线下赋能工作坊在此地开展了一场融合观鸟、净滩、走河与湿地导赏的深度生态培训,以行动诠释“人与自然共生”的永恒命题。
工作坊第一日合影
01
观鸟:一堂关于“克制”的课
3月的西宁,高原的风仍裹挟着未褪尽的寒意。城市像一幅未完成的铅笔画:灰白的天幕下,杨树枝桠刺向天空,树梢没有枝叶。湟水河奔腾而下,岸边的芦苇荡保持着去冬的枯黄色,茎秆在风中折出细碎的裂响。
“我们要将观察对象的福祉放在所有之上,并将对它们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谦卑姿态。活动开始前,自然之友野鸟会的领队红隼首先和大家重点强调了“观鸟伦理”,并详细讲解了观鸟必备工具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中间为红隼
一行人在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穿梭,见证着一路的生境变化带来的鸟种变化
观鸟过程中,我们秉承着“观鸟伦理”:不喧嚣、不打扰,以克制的态度去面对鸟类,在短短两小时内,总共记录到28种鸟。即使看到4只聒噪的山噪鹛就在我们眼前打闹,大家在尽饱眼福的同时,依然尊重它们的生存空间,只是静静地关注它们,不作任何打扰。
左上:欧亚旋木雀,右上:灰头鸫
左下:山噪鹛,右下:斑嘴鸭
观鸟活动,不仅能激发参与者对鸟类的喜爱之情,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当人们开始关心鸟类的生存环境时,就会意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性,从而采取如减少塑料的使用、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等更多有益于环境的行动。
02
净滩:263个烟头背后的启示
净滩活动以一个有趣的破碎与重建游戏拉开序幕。游戏中,参与者按照规则快速撕碎一张纸,然后尝试将其恢复原状。“撕的时候很爽,但想把碎片拼回去时,才发现裂痕永远无法消失。”参与者通过双手体验到了生态破坏的不可逆性。当纸屑散落一地,
在“撕纸”游戏后,大家进行了一场直击人心的讨论:“湿地开发就像撕纸,砍掉一棵树只需几分钟,但让盐碱地重新长出草甸,可能需要几代人。破坏和修复就像是撕纸,撕纸的时候很痛快,修复需要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但即使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进行修复,也不可能修复如初,所以我们要从保护入手,不要等破坏了再修复!”
净滩活动开场小游戏
在沿着河岸捡拾垃圾的净滩环节,我们起初以为垃圾并不多,但分类统计时所记录的数据却触目惊心:在短短200米的距离内,烟头竟然多达263个!
当完成垃圾分类后,无痕山林小组的领队蚊子通过“降解排序游戏”为大家揭晓了答案——果皮降解需数周,塑料瓶却需几百上千年……
右上图中左三为蚊子
我们捡拾的垃圾最终被运往处理站,但更深层的思考留在了现场:“烟头滤芯含有微塑料,进入水体后会被鱼类吞食,最终通过食物链回到人类身体之中。”这一结果令人印象深刻,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受害者和解决者。
03
走河:解码河流生命
河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从古代的逐水而居到现代的城市规划,人类生活始终离不开水。湿地守护小组领队桉叶带领大家一边欣赏沿途的河流自然风光,一边深入探究河流背后的故事,我们仿佛穿越到千百年前,看见这条河曾经的模样,而在直面它如今的现状时,引发了大家对河流的深刻思考。
左一为桉叶
走河所引导的是从观察到责任,这项行动最深刻的变革在于认知升维——当参与者发现自己丢弃的塑料可能被带入地下水系;一次非法排污会导致下游的鱼类窒息;河岸硬化将让蜻蜓幼虫失去大片的栖息地……河流不再是背景板,而是与每个人血脉相连的生命共同体;我们记录的也不只是数据,而是人类对自然的“负债表”。
如何建立走河活动架构:
了解河流的前世今生;观察河流的物理及化学现象;分析水资源的生态环境;研究人类的亲水行为。
活动开始前,桉叶带大家了解河流的前世今生
04
湿地导赏:架起人与自然共生的认知桥梁
湿地导赏环节,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为大家介绍了公园通过引入经过污水处理的中水营造湿地景观,利用湿地的生态净化功能对水体进行再次净化,经过多次净化的水最后得以汇入公园另一侧的湟水河。
随后,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参观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并讲解了青海特有的一些湿地物种及其相关的保护、保育状况,并介绍了湿地的功能与展馆设计的理念。参观过程中,通过工作人员介绍,我们了解到:常有游客在青海随意踩踏草地,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高原生态的特殊性——高原草地一旦被破坏,土壤结构就会遭到损害,必须重新翻土、播种,才能逐渐恢复原貌。
冬季的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绝非“生命禁区”,而是一所传授极端生存智慧的天然课堂。在湿地调查演练中,青海小组的伙伴小狮子带领大家辨识高原林蛙卵群、从石板里长出的苜蓿,这些都是高原生态系统历经千万年淬炼出的生命密码……
白色外套的是青海小组志愿者小狮子
图为高原林蛙卵
湿地导赏绝非一场简单的“自然观光”,而是以系统性、互动性、伦理化的方式,重构公众对湿地生态的认知与情感连结,并看到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如一种昆虫的消失可能引发的环境连锁反应。湿地不只是地图上的色块,而是无数个体生命经验交织的共生之地;我们所保护的从来夜不只是湿地,更是人类作为自然成员的觉悟。
05
纪录片放映分享会:
重温野牦牛队用生命守护藏羚羊的真实过往
第一日晚上我们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纪录片放映分享会。放映会上,大家一起观看了真实记录野牦牛队第三任书记梁银权带领野牦牛队队员执行巡山任务过程的纪录片——《极地追踪》,纪录片导演刘宇军、片中的梁银权书记和两位野牦牛队队员也受邀亲临现场,分享巡山和纪录片拍摄背后的故事。
放映会分享环节
看到纪录片中野牦牛队全体成员在极端的野外环境中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珍贵的藏羚羊,我们对环保道路的艰难险阻有了深刻的理解,也衷心地向环保志愿者们致以深深的敬意。通过纪录片,现场每一位观众都感受到了“生命守护生命,生命感动生命”的力量。环保之路很长,我们都应该持之以恒,真心实意、身体力行地走下去,在“重建人与自然连接”的路上继续前行。
06
湿地生态系统概论:
构建知识体系,把握生态全局
在第二日的工作坊共学环节中,自然之友绿色公民团队项目主任柠檬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概论,帮助大家搭建了一个全面认识湿地的知识框架。
自然之友绿色公民团队项目主任柠檬
从湿地的定义、类型,到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如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我们得以深入了解湿地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理论讲解,我们认识到湿地不仅是自然景观,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全面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后续的保护行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 结语 /
本次工作坊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伙伴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升华。通过两天的实践与交流,我们学会了用全新的视角看待湿地保护问题,并意识到自己作为环境问题制造者、受害者和问题解决者的多重身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破坏行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环境问题的解决者和推动者。
期待每一位自然之“友”一同开启更多探索湿地、保护自然的精彩旅程,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成为湿地的守护者,为地球的生态未来添一抹绿色。
工作坊第二日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