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皇帝召集所有王公大臣,宣布将皇十五子永琰封为皇太子,名字永琰改为颙琰,次年登基,改年号为嘉庆;几个月的准备后乾隆皇帝在太和殿将金灿灿的玉玺交到了颙琰手上,自此嘉庆帝便成为大清第七位皇帝。



但:乾隆皇帝一共生有17子,永琰非嫡非长非贤,为何要将皇位传给序齿为皇十五子的永琰呢?

难道是因为乾隆皇帝宠爱永琰生母令懿皇贵妃魏佳氏的缘故吗?

当然不是!

实在是乾隆已经无人可选。

乾隆跟自己的祖父康熙一样,有很强的立嫡的心思,只可惜天不遂人愿;

乾隆一生中生有三位嫡子,嫡长子永琏与嫡次子永琮都是乾隆发妻孝贤皇后富察氏所生。孝贤皇后出身勋贵家族沙济富察氏一族,是雍正皇帝亲自为乾隆挑选的嫡福晋、未来的皇后。



孝贤皇后在雍正年间便生下两女一子,而这一子便是弘历的嫡长子。

雍正十分重视弘历的嫡长子,亲自为其取名为永琏。

“琏”这个字很有讲究,是祭祀宗庙盛黍稷的器具;

雍正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让永琏为隔世之君。

弘历本就宠爱发妻,自然更加珍视发妻所生的孩子,更何况还是父皇雍正“钦定”的隔世之君呢?

所以在乾隆皇帝登基的次年,便将永琏秘定为皇储,传位诏书放到了正大光明牌匾之后。

只可惜乾隆三年永琏便病逝了,永琏的去世让乾隆不仅伤心而且十分失望。下旨将永琏追封为端慧皇太子,丧事按照太子的规格来办,而且在自己的陵寝旁边修建端慧皇太子园寝。



永琏的去世第一次打破了乾隆的计划,乾隆不得不将密定皇储的事情公之于众。永琏的去世打击最大的莫过于孝贤皇后,为了让爱妻尽快走出丧子之痛,乾隆打算与爱妻再生嫡子。

8年后,也就是乾隆十一年,孝贤皇后终于又生下了一位嫡子。

乾隆很是高兴,认为自己立嫡又有了希望,为爱子取名为永琮。

永琮在未出生之前便受到了乾隆格外的重视与偏爱,永琮出生后,乾隆大喜过望,大笔一挥为爱子作诗:

九龙喷水梵函传,疑似今思信有焉。已看黍田沾沃若,更欣树壁庆居然。

乾隆还担心别人看不懂,在诗的下面写上注解:"是日中宫有弄璋之喜"。"弄璋"典出《诗经》,是生男的雅称。

然而永琮年仅2岁便得天花病逝了,永琮的病逝让乾隆又失望又自责:先朝并没有元后嫡子继承皇位,我想要做第一个,得到先人没有的福气,这是我的过失吗?



永琮的丧事虽没有端慧皇太子的隆重,但也要高于其他的皇子;嘉庆帝登基后,将这位从未谋面的七哥追封为了哲亲王。

更让乾隆失望的是,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病逝了。

孝贤皇后去世后,娴贵妃辉发那拉氏在崇庆皇太后的坚持下被封为继后。

继后虽然为乾隆生两子一女,皇十二子永璂也得以长大成人。

但是继后在乾隆三十年时“封魔断发”,虽未被废后但却被乾隆收走了所有的册宝,乾隆三十一年时病逝,去世后连一个单独的宝顶都没有,被硬塞进了纯惠皇贵妃的宝顶之中。



而永璂虽为嫡子,受生母的牵连,颇受乾隆的冷落;乾隆四十一年抑郁而终,去世时年仅25岁;永璂虽然是乾隆唯一长大成人的嫡子,但却至死未被封爵,嘉庆帝登基后才将永璂追封为多罗贝勒。

立嫡不成,乾隆为何不立长呢?

乾隆的皇长子永璜,是乾隆初恋哲悯皇贵妃噶哈里富察氏所生。

噶哈里富察氏是乾隆身边最早的侍妾格格,为乾隆生一子一女,只可惜在乾隆登基之前便病逝了;乾隆登基后便将噶哈里富察氏追封为哲妃,十年后追封为哲悯皇贵妃,准许其附葬皇陵。

单看这一点,乾隆对哲悯皇贵妃的感情便十分深厚。

然而生母的早逝,也影响到了永璜的地位。



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去世后乾隆十分伤心,因孝贤皇后的葬礼而问罪很多人,朝中很多官员因此而被革职、流放,甚至是被处死。

而永璜,便是其中之一。

因永璜哭得不够伤心,乾隆将其狠狠地斥责一番,言语中暗示永璜再无继承皇位的可能。

同永璜一起受到乾隆斥责的,还有纯惠皇贵妃苏佳氏所生的皇三子永璋。

乾隆十五年,永璜抑郁而终,去世时仅23岁。

因乾隆对哲悯皇贵妃与永璜的愧疚,永璜去世后乾隆不仅将其追封为和硕定亲王,还对永璜留下的两个儿子十分厚待。



乾隆二十五年永璋也病逝了,去世时仅25岁,被乾隆追封为多罗循郡王。

除了乾隆三位嫡子、两位年长的皇子外,乾隆的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均夭折。

如此一来,乾隆可考虑的储君人选便只剩下: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

至于皇十七子永璘,永琰的同母弟,有十五哥永琰在,乾隆便不会考虑最年幼的皇子永璘。

在这六位皇子中,乾隆最看重的是皇五子永琪。

永琪是愉贵妃珂里叶特氏所生,愉贵妃虽非宠妃,但永琪却十分得宠。



永琪自幼年十分聪慧,不仅骑射功俱佳,还博学多才,通晓满蒙汉三种语言,对天文、地理、历算、书法绘画等都十分精通;更重要的是永琪恪尽孝道,在乾隆二十八年九州清晏失火时不顾自身救出了父皇。

乾隆对其十分满意,在乾隆三十年便将年仅24岁的永琪册封为了和硕荣亲王。永琪成为乾隆所有皇子中,第一位在世时便册封亲王的儿子。

只可惜乾隆三十一年,永琪便病逝了。

永琪去世二十七年后,乾隆毫不避讳地在英国使者马戈尔尼面前提到:想要将皇位传给永琪。

只可惜,永琪英年早逝。



至于较为年长的皇四子永珹,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所生,乾隆二十八年时被乾隆过继给了康熙第十二子、和硕履懿亲王允裪为嗣孙,降袭履郡王爵位;

皇六子永瑢是纯惠皇贵妃苏佳氏所生,乾隆二十四年时过继给了康熙第二十一子允禧为嗣孙,承袭贝勒爵位。

二人既已被过继,自然便再与皇位无缘。

如此一来,与永琰“夺嫡”的便只剩下皇八子永璇与皇十一子永瑆。

永璇是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所生,朝鲜使臣是这样评价永璇的:

“沉湎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

“性行乖戾,屡失上意”

可见乾隆并不待见永璇,又怎么会将其立为储君呢?



皇十一子永瑆也是淑嘉皇贵妃所生,很得乾隆的宠爱与器重,与永琰一起册封为亲王。在永瑆分府后,乾隆曾多次前往永瑆的府上享受天伦之乐,如此看上去永瑆大有当年雍正皇帝的模样。

而且永瑆的嫡福晋是孝贤皇后的亲侄女、一等忠勇公傅恒的女儿,出身显赫无比,所以朝中大臣揣测:乾隆皇帝是要将皇位传给永瑆。

但朝鲜使臣对永瑆的评价是:

“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柔而无断”。

永瑆是自永琪之后,乾隆所有皇子中最为出色的一位,才华横溢、聪明睿智,尤其是在书法上的造诣颇深。然而根据《啸亭杂录》的记载,永瑆患有类似躁郁症的精神疾病。乾隆即便是再宠爱永瑆,也不会将皇位传给身患有疾的皇子。



而且乾隆三十一年发生的意一件事情,对永瑆的影响极大:

这一年永琰尚且只有7岁,永瑆在他的扇子上写了“兄龙泉”三字,乾隆看到了十分生气,将永琰与永瑆都狠狠斥责一番;不过乾隆并未真的怪罪尚且年幼的永琰,而是将所有的怒火都转移到了永瑆身上。

经过此事,乾隆将皇位传给永瑆的可能性便很小了。

那么便只剩下永琰,永琰当真担得起储君之位吗?

永琰的生母令懿皇贵妃魏佳氏,是乾隆最宠爱的一位妃子,在继后那拉氏断发后便是魏佳氏统领后宫,是后宫实际上的女主人。



然而魏佳氏出身辛者库,因得宠才得以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因儿子被封皇太子,才被追封为孝仪皇后,有了皇后之尊。

那么永琰的养母庆恭皇贵妃呢?

庆恭皇贵妃陆氏,出身民籍,一生无所出,凭着崇庆皇太后的信任器重、令皇贵妃与乾隆的看中才得以抚养十五阿哥,位份被晋封为贵妃;

至于其皇贵妃的位份,是嘉庆帝亲政后追封的。

可见不管是生母还是养母,虽可以让永琰“子凭母贵”,但影响并不是很大。

世人对永琰的评价是:

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

还有人说:永琰“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

甚至有人给了永琰极高的评价:

“度量豁达,相貌奇伟,皇上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焉”。

既然其他在世的皇子不能让乾隆满意,颇有人望、而且还是宠妃魏佳氏所生的永琰,便成了乾隆最好的选择。



乾隆三十八年,已经63岁的乾隆将永琰秘定为了皇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