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不是热点,但有些胡说不驳斥一下良心不安。
在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导致三人死亡的惨剧中,舆论场掀起了一场关于责任归属的激烈争论。部分群体以“国家应急总局下场认定智驾并非自动驾驶”为由,以为拿到重量级政策背书,为车企开脱责任,认为此事故是就是驾驶者咎由自取。这种言论不仅是无知的诡辩,更是缺乏良知的对生命安全的漠视。
我认为:当车企通过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将L2级技术包装成“智驾”时,其本质已是对消费者的系统性欺骗,而这种欺骗的代价,是鲜血与生命。
也就是说:所有将辅助驾驶宣称为智驾的车企都“有罪”。
这种原罪始于文字游戏。
车企将L2级辅助驾驶冠以“智驾”“领航”“高阶”等充满未来感的词汇,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骗局。根据国际标准,L2级系统仅能执行转向、加减速等单项操作,驾驶员需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然而,诸如“NOA(导航辅助驾驶)”“天神之眼”等命名,暗示车辆具备自主决策能力,导致用户误以为技术已接近自动驾驶。
更讽刺的是,中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明确将L2定义为“部分自动驾驶”,但车企通过“智驾”一词,将技术能力与用户认知之间的鸿沟转化为营销红利。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智驾不是自动驾驶,但车企的命名让用户相信它就是。”这种文字游戏,实为对技术伦理的践踏。
大家随便去搜一搜,就可以得到大把的关于雷军或余军赤膊上阵吹嘘智驾无敌或速度与激情的视频。这样猛烈的宣传攻势下,一般小白消费者如何能够对其安全性保持警惕?
而在小米SU7事故后,舆论的焦点却被导向“车主是否及时接管”,刻意忽略车企的误导性宣传。事故数据显示,系统从发出风险提示到碰撞仅2秒,而人类反应时间平均为1.5秒。车企以“辅助驾驶需随时接管”为由推卸责任,却从未向用户明确:所谓的“智驾”本质上是一个需人类全程兜底的不完美系统。
要知道在法律层面,现有的判例均将L2级事故责任归咎于驾驶员。然而,这种“责任全归于人”的逻辑,却掩盖了一众“新能源”车企鼓吹“智驾”的三大原罪:
技术过度包装:如特斯拉曾将AutoPilot直译为“自动驾驶”,小米则以“高阶智驾”暗示技术先进性,诱导用户放松警惕;
教育缺失:多数用户对系统局限性一无所知,车企却将安全警示深埋于冗长的用户协议中,请问谁会看那些安全警示?谁能看见那些安全警示?
数据垄断:事故关键数据由车企单方掌控,用户难以取证维权,形成“车企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畸形生态。
所以,小米SU7事故并非孤例。理想L9因误识别广告牌急刹导致追尾、特斯拉AutoPilot多次因系统误判酿成惨剧,这些案例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当车企将“智驾”吹嘘为技术革命时,用户成了免费测试员,而生命成了试错成本,过度的营销吞噬了鲜活的生命......
更令人愤慨的是,部分群体以“法规未要求车企担责”为由,将悲剧归咎于用户“无知”。这种论调本质上是将车企的伦理失范合法化。
试问:若车企明知技术不成熟,仍以“智驾”之名诱导用户交出方向盘,这与谋杀何异?技术可以试错,生命不能重来啊!
舆论场种种为小米开脱责任的行为,都是无知无良的、都是对科技伦理的背叛。当车企以“智驾”之名将用户推向风险前沿时,任何为其辩护的言论,都是对生命的亵渎,就是在犯罪!技术进步的代价不应由普通人的鲜血支付, “智驾”不能再与生命陨落书写在同一篇文章里。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