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当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高举“关税大棒”,幻想用关税讹诈世界、维系“美国优先”的旧日荣光时,欧洲终于不再忍气吞声。4月9日,欧盟成员国投票通过首轮对美反制措施,将对价值约21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征收高达25%的报复性关税。这不仅是一次经济反击,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美国傲慢的单边主义脸上。



这是欧美关系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撕裂信号。尽管欧盟仍在外交辞令中强调“希望通过谈判达成平衡成果”,但这一轮反制的行动已表明欧洲的忍耐已至临界点。钢铝关税这根导火索,点燃的是欧美之间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高喊“盟友关系”,一方只认“利益优先”;一方渴望多边规则,一方偏要霸凌讹诈。终于,欧洲开始学会反击。

欧洲之所以迈出这一步,正是因为美国长期以来将其当成“顺从盟友”。无论是北约军费纠纷、能源制裁威胁,还是对欧盟科技企业挥舞反垄断大棒,华盛顿从未真正将布鲁塞尔放在对等位置上看待。此次欧盟的关税反制,是“被盟友羞辱久了”的一次怒吼,是对美长期无视欧洲利益的一次“迟来的回应”。

美国针对钢铝产品加征关税的理由早已站不住脚。所谓“国家安全例外”不过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借口。欧盟不是美国的敌人,更不对美国构成军事威胁。但特朗普政府却选择用关税向全世界宣示,只要你占了美国便宜,就该接受惩罚。这种思维逻辑早已背离全球化合作的本义。



欧盟这次出手,象征意义远大于经济数字。它标志着美国打造的所谓“西方统一战线”正在瓦解。曾几何时,美国是欧盟的政治靠山、经济伙伴、价值观同盟。但在一轮轮“美国优先”的冲击下,欧洲越来越清楚:指望华盛顿讲规则,是一种自我欺骗。今天是钢铝,明天可能就是汽车、机械、葡萄酒,甚至医疗设备。欧盟若再不反击,就将沦为“任人宰割的经济附庸”。

更重要的是,这场关税对抗背后,折射出全球供应链与贸易体系的新趋势——碎片化、集团化、对抗化。以美国为首的“去全球化”浪潮正试图把世界拉回冷战式的经济壁垒时代。而欧盟此举也意味着其战略重心将更多转向内部整合、亚洲合作以及对“战略自主”的追求。美欧之间的裂痕,不再只是理念层面的分歧,而是实打实的利益冲突与路径分叉。

华盛顿或许尚未意识到,欧盟这次投票的分量不同以往。它不仅意味着报复性关税的启动,更意味着欧洲政治共识的转变。即便有些国家心存疑虑,也被现实逼得不得不站队。因为连“西方盟友”都不被当作盟友,世界又怎能相信美国会给别人留下喘息之机?

事实上,美国目前的经济霸权本身也已经岌岌可危。高债务、高赤字、高通胀的“三高”困局正吞噬美元信用。面对中国制造、东南亚新兴制造国和欧盟产业链复兴的多重挑战,美国依然选择以关税为工具、以单边为路径,结果只会越来越被世界孤立。



欧盟的反制行动无疑也是对其他国家的一种鼓舞:面对不公正的霸权打压,是时候敢于说“不”了。过去许多国家忌惮美方制裁,屈服于谈判桌上“以大欺小”的压迫。但随着欧盟这样的经济体也开始硬起来,全球反霸浪潮已然起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明确表示:若美方愿意通过谈判达成平衡结果,反制措施可随时停止。这句外交辞令背后,其实是一次“最后通牒”。美国若继续不尊重对等协商、继续推进贸易霸凌,欧盟的后续关税反制将层层加码,甚至可能引爆科技、能源、航空等领域更广泛的对抗。

从更长远的战略视角来看,欧盟对美强硬的态度或许也标志着一个“后美国时代”的提前来临。随着美国持续衰退、全球多极格局加快形成,世界各大力量板块正加速“去美国化”:中国坚定推进“一带一路”,东盟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东开始摆脱美元石油锁链,而现在,连欧洲也不再甘当“美国经济的提款机”。

欧盟此举,不是贸易战的开始,而是全球战略转型的警钟。这是欧洲人重新夺回话语权的一步,是全球秩序深刻变动的一环,更是对美国单边主义、贸易霸凌、全球讹诈最直接的一记反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