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的地缘政治棋盘已经愈发清晰。美国总统特朗普卷土重来后,打着“对等关税”“供应链重塑”的旗号,再次向全球发起贸易与战略强压。而在这一轮新冷战式博弈中,一个国家正摇摇欲坠地游走在自主战略与附庸角色之间,那就是印度。
“我们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句出自印度商工部长戈亚尔的表态,乍一听似乎是振奋人心的战略豪言,实则不过是一句毫无主权意识的投机主义呓语。在全球经济动荡、产业链断裂、贸易战愈演愈烈的当下,居然有人将“全球混乱”当作“国家机遇”,把美国在贸易上的极限施压解读为自己的崛起通道,令人啼笑皆非。
而且讽刺的是,印度这种“乐观”恰恰是被美国学者戳破的。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近日在“崛起的巴拉特”峰会上明确警告:印度不要被华盛顿利用,不要成为美国对抗中国的工具。萨克斯直言,美国试图让印度批评中国,加入其地缘政治战略体系,将其捆绑进对华遏制的冷战框架之中。“印度必须制定自己的外交路线”,“不要落入那个陷阱”。
萨克斯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印度当前政策失衡的当头棒喝。从四方安全对话(Quad)到“印太战略”,从美印联合军演到半导体产业链的刻意切割,印度正一步步深陷华盛顿精心编织的战略罗网中。而讽刺的是,每一次“合作”之后,印度收获的不是实质性支持,而是更沉重的让步要求。
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印度第一时间作出“示弱性回应”,希望尽快与美国达成零关税安排。但结果是想要不被关税打击,先缩减贸易逆差,先开放更多市场,先把制造链交出来。这不是平等协商,是赤裸裸的讹诈。
戈亚尔所谓“千载难逢的机会”,本质上是一种伪命题。他错把美国削弱中国的战略误读为印度发展的机会,错把西方产业链转移当作印度制造的红利,完全无视一个关键事实——在美国眼中,印度永远只是一个“替代工具”,而非真正的平等伙伴。
从半导体到制药、从能源到数字经济,美国对印度的战略利用有明确边界。一旦印度表现出稍有异议或“不够听话”,制裁、关税、技术封锁随时可能降临。试问:越南、欧盟如今尚且躲不过关税重锤,印度真能独善其身?靠向美国,不是战略独立,而是战略出卖。
更让人忧心的是,印度高层的部分认知已经彻底“特朗普化”。当戈亚尔引用类似“公平贸易”“中国滥用规则”的措辞时,其言论几乎与特朗普本人无异。萨克斯对此感叹:“天哪,别用特朗普对你们说过的话来说中国。”这正是印度陷入美国舆论逻辑陷阱的写照:忘记了自己曾经是被美国羞辱的对象,却学会了照搬对方的话术攻击亚洲邻国。
当前,中印之间确实存在历史纠纷和现实摩擦,但作为两大文明古国、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解决争端的最佳路径从来不是“引狼入室”。萨克斯一语中的:中印通过双边方式解决分歧,才是对双方最有利的选择。而不是拿自己的领土安全、外交主权为美国的亚太部署添砖加瓦。
国际博弈的关键在于认清自己是谁、要去哪里。印度若要真正崛起,必须摆脱“受宠妄想”,明白“被利用”与“被尊重”之间的本质区别。不断对中国冷嘲热讽、对美亦步亦趋,只会让印度陷入“被当枪使、最后被抛弃”的宿命。
回看印度近几年外交政策,“左右逢源”本是一种灵活战略。但在特朗普2.0时代,这种策略如果不加以修正,将逐步演变为“左右都不信、两头都失望”的失败路径。美国不会真的接纳印度加入核心产业链,中国也不会因其冷战姿态视之为友邻,而印度真正失去的,是本可以扮演“亚欧中枢平衡器”的战略优势地位。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地缘重构”,不是印度崛起的机会,而是一次国家战略定力的试金石。萨克斯已经发出警告,世界也在观察。印度要做的是回归冷静,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坐标,而不是在华盛顿的掌声中沉沦为又一个“可被替换的工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