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傍晚,在芜湖市弋江区火龙街道四联家园小区,张光跃和往常一样,循着新铺的透水步道,又绕了一圈。

“距离项目验收,还有最后十来天,节骨眼上,就剩这临门一脚了。”眼瞅着交付日期临近,张光跃是既满怀期待又有些许忐忑。

期待,盼的是雨天不再“看海”;忐忑,因为还未经历雨季的考验。

身为弋江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张光跃坦言,之前对海绵城市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透水砖、鹅卵石等“海绵”元素上,接触之后,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建设,就是通过可渗透路面、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让城市在下雨时能吸收、渗透和净化雨水,需要时则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让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

早些年,海绵城市的理念就已经走入人们的视野,但在火龙街道,对于当地群众来说,还是个新鲜词。

火龙街道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于2024年11月份启动,涵盖白马、圣庭湖畔和四联家园三个小区,项目分两个标段同步进行,总投资约3100万元。

“纳入海绵城市建设的小区均为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薄弱,地下管网老化。一到雨季,大雨积水,小雨湿鞋是家常便饭。”张光跃坦言,去年夏天的一场急雨,更是让小区住户苦不堪言,低洼处最深积水甚至没过了膝盖。

火龙片区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设办公室主任后世平自嘲道,“不出家门就‘看海’,小区涝,这心里也跟着闹。”


在四联家园,用透水混凝土铺成的小区步道。弋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海绵城市是解决“小雨积水,大雨内涝”的一剂良药,示范小区正在加速“焕新”,老住户也将迎来新生活。

刷上透水漆的蓝色步道、护坡清淤后的小区水系、浇筑透水混凝土的停车场……后世平挨个给记者介绍,看似平常无奇,处处却体现了“海绵”巧思。

记者在现场看到,透水混凝土代替了传统沥青,铺就的路面不仅吸水性好,还能“深呼吸”;清淤后的水系,配上木桩护坡挡墙,一下子就有了高颜值;经过雨污分流处理后,曾经的“龙须沟”变身景观带,出水可达到地标四类水的标准……

在后世平看来,这些都是海绵城市的建设内容,最关键的是,可以有效解决河道污染顽疾,使水系恢复清澈面貌,重现水清岸绿景象。

自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设以来,半年不到的时间,小区居民肉眼可见地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后续还会增加休闲座椅,栽种景观绿化,改善小区‘微气候’,让生态环境更宜居、居民生活更‘滋润’。”后世平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