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奔涌,岳麓苍翠。在这片浸润着楚汉风华的土地上,湖湘医脉以其独特的魅力绵延千年——

从神农的草叶到国医大师的传承,从马王堆的竹简到“国医湘声”的云端,湖湘医脉以千年积淀回应时代叩问。它不仅是中医药的“湖湘样本”,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文明与现代性共生的可能路径。

何以湖湘医脉?答案在历史深处,更在一代代湖湘中医人的用心守护、绵绵接力中。中医药传承创新关键是人才辈出,这是湖湘医脉之根本。

(一)

湖湘中医的根脉,可追溯至中华文明的曙光时代。相传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开启了中医药的实践先河。湖南作为神农氏活动的重要区域,其山水之间遍布药草资源,孕育了“药食同源”的文化基因。


神农尝百草。

此后,湖湘大地的中医药脉络逐渐清晰:西汉苏耽“橘井泉香”的传说更将医者仁心融入地域文化,成为湖湘中医的精神图腾;东汉张仲景于长沙坐堂行医,写下《伤寒杂病论》的实践篇章;唐代孙思邈采药龙山,留下“药王”足迹。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后世湖湘医家的涌现奠定了基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以实证形式展现了汉代湖湘医学的先进性,其经络理论与养生思想至今仍具启示意义。可以说,湖湘中医的诞生,既是自然馈赠的产物,更是人文智慧的凝结。


苏耽“橘井泉香”。

据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校长、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何清湖介绍,湖湘医派肇始于宋、金、元时期,也就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谓“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之期,是对中华文化乃至中医学术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争鸣时期。

何清湖在《湖湘中医文化》一书中指出,唐宋以后,“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者不乏其人,汇聚成浩瀚的湖湘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间,以刘元宾、镏洪等医家为代表,其学术体系兼容并蓄,既有刘元宾“杂病诊疗”的易水学派传承,又有镏洪私淑“辨治伤寒”的河间学派影响,自此枝流叶布,既承袭中原医学精髓,又融入湘楚地域特色,从而不断呈现流派的碰撞争鸣。


何清湖主编的《湖湘中医文化》一书 。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医,材之一。湖湘医家,悬壶活人,传寿世之作,为中医药学之薪传贡献卓越。如宋代朱佐著《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元代曾世荣有活幼之作;明代徐明善作《济生产宝》;清代朱增集撰《疫证治例》,周学霆著《三指禅》;至近代,李聪甫、刘炳凡、欧阳锜、谭日强、夏度衡“中医五老”,更显湖湘杏林。

由此可见,历代湖湘医家对中医药学著述颇多,形成了内涵丰蕴的湖湘中医文化体系。《湖湘中医文化》一书所述,除了马王堆14种医书外,湖湘医家著作共计480部,其中宋代17部,元代3部,明代22部,清代363部,民国75部,湖湘中医文化初具雏形。

(二)

因为名贤辈出、后学踊跃,湖湘医派呈现出一派开放包容的氛围——

从植根乡土的民间经验、道地药材,到家传师承的世医积累、口传心授,再到专科专病的一技之长、专方效药,以及博极医源的大医风范、大成之学,形成兼具师承性、地域性、专题性等不同类别的湖湘医学支流,其间又相互交织、各有联系,共同铸就了湖湘医脉的庞然气象。

在何清湖看来,湘医源于湘学,湖湘医学内容丰富,具有湖湘地域特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湖湘中医在湖湘文化的滋养下蓬勃发展,俗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湖湘儒者承袭“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风,有理学之根基,故多能在医学中有所成就;同时长期受理学思想影响,使他们颇具“仁”“和”之性,大医精诚之德。一代代湖湘医家为中医学发展添砖加瓦,在《湘医源流论》《湖湘历代名中医传略》中可窥见一斑。

有鉴于此,何清湖曾于2007年撰文,在国内首提“湖湘中医文化”概念,并于2011年主编《湖湘中医文化》一书,从文化思想的角度对湖湘医学展开研究,专门提出了湖湘中医文化具有“医德为先,心忧天下;思变求新,敢为人先;执中致和,道法自然;兼容并举,中西汇通”四个方面的精神特质,立足“道”的层面总结了湖湘医学的精神面貌。


张仲景坐堂长沙。

湖湘文化是一种忧乐文化,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医文化亦与其一脉相承,湖湘医家自古便怀救死扶伤之心,抱大医精诚之德。不必说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为医药而贡献生命;也不必说医圣张仲景坐堂长沙,感百姓之疾苦,解百姓病痛,其医人重德之风亦昭于后世;也不必说药王孙思邈涟源龙山采药而作《千金方》,篇中《大医精诚》为湖湘乃至全国医家医德之规绳;单是近代名医李聪甫、刘炳凡等,皆仁心仁术,医德盛誉乡党之辈,不可胜数。


孙思邈龙山采药。

湖南人也从来不甘人后,于医学亦不例外。马王堆医书,据考证,书中很多内容都早于《黄帝内经》,实为湖湘中医之渊源,亦为中国医药创新之源泉;后张仲景创伤寒六经学说,开辨证论治先河;湘乡罗国纲不拘古方之药,而师古方之法,创新方184首,“照脉照症制之,屡试屡验”;邵阳周学霆,其发微缓脉,剖析病脉,重视足脉,以脉证病,舍脉从证,于脉学研究可谓自成一家,后乏来者;当代蔡光先研制中药超微饮片,堪称“打破千年药罐第一人”等等,这些思变、求新思想于湖湘医学发展影响巨大。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最早的中医处方。

在湖湘文化发展历程中,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深刻影响着湖湘医家的治学精神和治病思维,他们中许多倍崇执中致和之理、道法自然之效。如醴陵黄朝坊强调“天人合一”,谓“人之生也,本天地之道化,而其体极具一小天地”,“凡医家治病,须揆天道以治人”;罗国纲于《会约医镜》中曰“诡僻之方,怪险之法,毫不敢登”,(用药)“必取其中正平稳,切于病症”;李聪甫深究东垣脾胃理论,创“益脾胃、和脏腑、通经络、行气血、保津液,以至平衡阴阳”治疗大法;刘炳凡以“柔剂养阳”而达阴阳平和之效;欧阳锜更是明确提出“求衡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故“和”“道”实乃湖湘中医文化之精髓。

湖湘医学也深受开放、包容的湖湘文化影响,中西医汇通之说渐盛。如民国时期湖湘名医吴汉仙认识到细菌繁殖和“细菌之死亡消灭,亦莫不以六气之偏胜为转移”,而且还认为中医治病“即不杀菌而菌亦灭也”,开始有意识地将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相结合;邵阳何舒亦力倡中西医汇通,其“治医学有年,既究中医,兼通西法”,且精通外语,涉诸西学,从而和之。这些都为后世湖湘医家中西医汇通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1993年湖南中医药大学开始招收全国第一批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学生,创建中西医结合系、中西医结合学院;1995年编撰出版了全国第一版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许多年来湖南的中西医结合事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二)

不惧险阻,披荆斩棘,救死扶伤,求索进取。湖湘中医文化将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与中医药发展相结合,在历代湖南医家中传承。

1934年,当时的湖湘中医名流吴汉仙、张牧庵、易南坡等创建湖南国医专科学校(现湖南中医药大学前身),成为湖南第一个中医相关的高等教育学校。历经90余年的风雨兼程,湖南中医药大学已经成为湖湘医脉传承与发展的核心阵地,培育了数万中医人才。


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旧址位于长沙青山祠。

薪火相传,王行宽、尤昭玲、袁长津等全国名中医以精湛卓越的医术一次次为患者带来希望与生机,刘祖贻、孙光荣、熊继柏、潘敏求四位国医大师更以深厚渊博的学术造诣,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高尚的医德风范也成为后辈们敬仰与学习的楷模。他们的故事折射出湖湘医家“大医精诚”的价值观,使中医不仅是技术,更成为一种文化信仰。



2024年1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授予刘祖贻、孙光荣、熊继柏、潘敏求等4位国医大师终身教授。

新时代的湖湘医脉,既是传统的守护者,亦是创新的开拓者。湖南是中医药大省,湖湘医脉底蕴深厚。随着国家大力支持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湖南顺势而为,以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契机,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湖湘中医药正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滔滔历史长河奔涌向前,在守护与创新的征途上,当AI成为时代红利,如何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中医药人才?在中医药界的智慧碰撞与深度对话中,共识日益清晰——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推动师承教育精髓与现代学科体系交融互鉴,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路径。

自“十四五”以来,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启动“神农人才”工程,目标是打造中部地区中医药人才聚集高地。与此同时,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医药学院、吉首大学、长沙医学院等本科院校开设了10个中医药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在校生2万余人。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17所高职院校开设11个中医药产业相关专业,在校生2.7万余人。核工业卫生学校等23所中职学校开设4个中医药产业相关专业,在校生5000余人。一个个数据彰显了湖湘医脉的厚度。

湖湘医脉的当代生命力,还在于打破边界、多元共生。湖湘医脉的延续,既坚守“大医精诚”的精神内核,也拥抱现代科技与全球化趋势。从师承教育到AI赋能,从基层人才培养到国际传播,文旅融合、银发经济、康养等业态,将“医脉”转化为可体验的IP。湖南省政协积极发挥平台优势,“助推中医药发展”成为履职品牌,提升湖南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认可度、影响力。如今,湖南省政协办公厅、湖南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湖南中医药大学指导省政协融媒中心共同打造“国医湘声”频道,以“智库+传播”模式,联动政、学、医院、企业界,推动中医药政策解读与文化输出,让“中医智慧”触达更广人群。湖南正以多元路径构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生态。



2月25日,湖南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暨“国医湘声”频道建设座谈会召开。

湖湘中医走向世界,让针灸、草药成为跨文化对话的“语言”,这也是湖湘医脉的魅力。作为全国最早招收海外留学生的中医药院校,湖南中医药大学现已面向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招收留学生,培育学贯中西的全球化人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1973年以来,选派数批优秀医师用医术治病救人、以仁心讲好中国故事。“时代楷模”龙铁牛便是其中一位,9年光阴,他以针推之术、仁医之德,在当地掀起了“非”同凡响的“中医热”。

未来,湖湘医脉的传承之道,或在于“道术相济”——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创新为引擎,以全球化为舞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湖湘医脉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芒。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吴双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