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东风汽车博物馆,一个个承载历史记忆的展品静静陈列于展厅,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斑驳的老物件、珍贵的黑白老照片,记录着岁月的变迁,镌刻下东风汽车发展的深刻印记。
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滞了。隆隆的炮声,铿锵的敲击声,在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们心间响起。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老一辈东风建设者对十堰这片土地有如此深沉、炽热的眷恋。
漫步在博物馆内,犹如置身于那个火热的建设年代。听着讲解员的讲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眼前展开。我沿着展线缓缓前行,探寻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宝藏,感受那些被时光铭记的三线故事……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穿过一楼大厅,沿左手步行梯拾级而上,55级台阶,象征着东风已经走过的55年岁月;台阶分为三段两个暂歇平台,代表东风创业三上两下的历程;整个楼梯宽度为6.9米,寓意二汽大规模建设始于1969年。
来到二楼的基本陈列馆,这里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汽车工业体系的建立与东风汽车发展史,展示了一个企业从无到有的奋斗之路,一个民族品牌历经50多年沧桑的发展之路,也是几代中国汽车人披肝沥胆的追梦之路。
全国支援二汽建设情况展出
二十世纪(参数丨图片)六十年代中期,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由中共中央主导,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略大后方经济建设——三线建设。这场横跨13个省区,以战备为中心的工业迁移与布局调整,是中华民族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一次战略抉择,不仅重塑了我国工业版图,更在国防安全、区域经济平衡和科技进步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成就不仅是共和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东风的建设始终与时代的脉搏一同跃动。造汽车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梦想,可直到1949年中国是“一辆汽车都造不出来的”。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启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汽车制造厂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项目。
1953年,一汽正式开工后不久,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这么大,光一个一汽是不够的,“要建设第二汽车厂”。此后,二汽建设经过“两下三上”,历程跌宕起伏。1964年,根据“三线建设”的战略方针,二汽建设才得以重新启动。1969年,承载着强军强国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在鄂西北的深山里大规模开工建设。
厅内,一张全国三线建设的布局图全面展示了我国以备战为中心,建设起一个工农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作为三线建设中的重点国防大工程和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二汽的开发建设是三线建设和中国工业化西迁路上的重大成就,十堰市的崛起,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传奇故事。
沿着展厅继续往前走,一面墙上,篆刻着《第二汽车制造厂建厂方针十四条》,这是二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份重要文件。“十四条”所提出的建厂方针原则和目标,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科学规划了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二汽和中国汽车工业赶超跨越的雄心和理想。
为了二汽的建设,党和国家集中了新中国发展工业化以来的最新成果,举全国之力“聚宝”“包建”。
展柜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关于尽速完成支援第二汽车厂技术工人的函》《中国汽车工业公司长春汽车分公司关于抽调部分技工支援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通知》《第二汽车制造厂需要大中专毕业生的报告》,墙面上展示的一机部关于二汽所需锻压设备技术任务书、关于安排第二汽车厂所需起重设备首批新产品试制计划草案的通知,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发出“包建二汽”的通知……一份份泛黄的文件,无言却有力地诉说着当年举国之力建设二汽的坚定国家意志。
奔赴深山,热血筑梦
二汽建厂初期,十堰镜潭沟全貌
在二汽建厂之前,位于鄂西北穷山僻壤的十堰只是郧县管辖的一个小镇。彼时,十堰的中心地带——十堰老街仅有百十户居民,几家小商铺,十堰通往外界的仅有一条抗日战争时期修建的老白公路,一条水路通到邓湾码头。
伫立在邓湾码头的群像雕塑前,时光的洪流仿若在此处倒卷。老一辈建设者们从祖国的五湖四海奔赴而来的场景,如潮水般瞬间在我眼前铺陈开来。十万热血儿女,心怀对国家使命的赤诚,毅然告别熟悉的故土,向着这深山沟谷勇毅前行。他们在崎岖山路上,以坚韧之躯肩挑背扛,每一步都踏碎了深山的寂静,在崇山峻岭间一寸一寸地开辟出希望的天地。
我认识的一位叫杨树忠的老人,他是个普通的老人,过着普通的生活。只是这普通的生活,是他们把一生交付给一份事业,才换来的。
当年,他从长春出发,前往十堰,两千多公里的路程,四天三夜的火车,又转乘渔船、货车。这是1967年4月的一天,天气回暖,万物勃发,一个年轻人的理想要在目的地安放。
你能想象吗,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在五十多年前,还是一片亘古沉寂的大山。“靠山、分散、隐蔽”,这是党中央对三线工厂建设的要求。来不及多想,他和五个年轻人一起,手举毛主席画像,肩挑行李,手提马灯,徒步走进十堰镜潭沟。
没有住房,就靠着山脚竖起几根木头搭起顶,放点树枝和草,铺上牛毛毡,四周围上手织的席子,一个简易的芦席棚就搭好了。
没有厂房,就用当地的土办法——“干打垒”,就地取材,用水泥、石灰、泥土混合,在木模板中夯实做成工厂的墙体。没有通电,就用马灯照明。一盏盏马灯,把岁月的坎坷也映照得灿烂无比。
有条件上,没条件创。为了通电,他们飞架丹东线;为了通水,他们大战黄龙滩,这其中涌现出了青年突击队、铁姑娘队等一批先进团队,他们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与基建同步开展的还有二汽的产品开发试制工作。1970年,在“马灯精神”的照耀下,第一代东风人在芦席棚车间里,靠着双手敲打出了中国的第一辆EQ240。
就这样,通过老一辈东风人的艰苦创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自己的汽车厂崛起于鄂西北深山中。
乘坐电梯来到一楼,我来到“三线岁月”展厅,这里集中展示了展示厂办社会与十堰二汽早期生活图景。
过去的医院、学校、住宅、露天电影院等建筑,在这里被一一精妙复原。当你踏入教室,一股浓郁的怀旧气息扑面而来,老式的桌椅,整齐地摆放着,仿佛在等待着孩子们的归来。移步至露天电影院,技术人员利用光影技术打造的“露天电影”,把参观者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从前。
东风汽车博物馆还原的厂办学校教室场景
而这些复原场景背后,承载的是二汽建设初期的艰难困苦。进山之初,二汽职工只能借住在当地老乡家里。一边是如火如荼的工厂建设,一边是极其简陋艰苦的居住生活条件。二汽设立生活后勤办公室,搭芦席棚、活动房,建干打垒、筒子楼,自力更生解决职工基本居住需求。1975年,一批宿舍楼建成,基本结束住芦席棚和活动板房的历史;1983年,27965户职工家庭户均住房面积达36.76平方米,住房紧缺状况初步缓解。搬家,再搬家,又搬家,成为一个时期二汽职工的集体记忆。
十堰地处偏远,缺医少药。1966 年,一汽抽调 16 人组成二汽 “现场医疗队”;1968 年,二汽职工医院(5708 医院)成立,设简易病房与门诊。1970 年,武汉市第一医院、湖北省工会结核病疗养院 737 人支援二汽,与 5708 医院合并后分编为多家医院,并抽调 40 名医务人员到专业厂建卫生所,形成以张湾医院为中心的三级医疗网,为职工和当地居民提供现代医疗服务。
打破大山沉寂的,不止有开山的炮声,还有朗朗的读书声。1969年3月,二汽在芦席棚里办起了第一所学校--21厂子弟学校。随着父母来到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朗朗童音,犹如天籁,给这片热土带来无限生机无穷希望。为满足职工子弟就学、技术工人培养培训的需要,二汽建立起从幼儿园到职工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以二汽员工和家属为主体的十堰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居全国前列。
艰苦岁月,需要文化的浸润;物质匮乏,更需要精神的滋养。一个简易的芦席棚,是大会会场,也是文艺演出的礼堂;一座万人露天电影院是大人们经年累月战天斗地的誓师与祝捷之地,更是孩子们无数个沉沉黑夜里的梦幻之境。
20世纪70年代放露天电影情景
1974年春,张湾露天电影院动工兴建。每天下班后,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自带干粮,拿着铁锹参加义务劳动。
同一时期,建设者们人拉肩扛,运来了一台台几十吨、上百吨的设备,树起了一座座铁塔,建起了一座座汽车厂房。
铿锵之声周而复始,二汽在上世纪70年代摘掉了“最大亏损”的帽子,在80年代闯过了“停缓建”的关口。中国汽车工业中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发展的新模式、新道路,也由此铺展开来。
今天,演出声、电影声,铁锹声、机器声,似乎依然在风声中飞扬。这或许就是历经几十年时光沉淀,给一代代人留下的动人韵律。
精神绵延,照亮前路
东风汽车博物馆 “三线岁月” 展陈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个个关于物件、场景的故事,更是对三线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一盏盏马灯,照亮鄂西北边陲小镇;一间间芦席棚,缔造新中国汽车文明;一对对“飞燕”,飞入五湖四海百姓家……半个世纪前的中国“东风”已成为享誉全球的世界“东风”。
那段艰苦创业的三线岁月所孕育的三线精神,成为了东风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照亮前行的道路。在这里,东风年轻一代奋斗者穿越时空,与老一辈建设者对话,真切地感受他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这种精神的传递,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了东风青年内心深处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立志在新时代续写东风的崭新篇章。
东风汽车博物馆开馆当天,阳光轻柔地洒落在馆内地每一个角落。一群朝气蓬勃的东风汽车青年员工在 “三线岁月” 展区驻足良久。他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发出阵阵感概:“以前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到三线建设的历史,今天来到这里,亲眼看到这些展品和复原场景,才真正体会到当年的艰苦。我们这一代东风人,一定要传承好三线精神,为东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展区的另一侧,复原十堰从深山小镇蜕变为 “中国卡车之都” 历程的沙盘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通过高科技手段,沙盘生动地展示了二汽建设对十堰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从最初的荒山野岭,到一个个工厂拔地而起,再到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参观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 “汽车城” 的崛起之路,深刻领略到东风汽车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成就的力量。
群山环绕,见证了东风汽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博物馆内,“三线岁月” 展陈诉说着那段永不磨灭的记忆。这些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东风人,在实现汽车强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也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艰辛与辉煌。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群山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为东风汽车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