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学习领域,"取法乎上"的古训常被曲解为"只学古人"。这种偏见使许多学习者对当代优秀书法作品视而不见,错失了重要的学习资源。事实上,今人书法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智慧,对塑造个人风格、理解时代审美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书法史本就是一部创新史。王羲之变革钟繇旧体,颜真卿突破二王藩篱,米芾"集古字"而自出新意。若每个时代都只知摹古,书法艺术早该停滞不前。今人书法的价值,首先在于延续了这种创新传统,为书法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当代书法名家的探索各具特色。启功将碑帖融会贯通,创造出清雅刚健的"启体";王镛从民间书法中提炼出质朴浑厚的笔意;王冬龄的乱书打破传统章法,开拓视觉新境。这些创新成果理应成为后学的养分,而非排斥的对象。
临习今人书法的核心在于领悟创作思维。学习启功不是要复制其"杆状结构",而是理解他如何化用碑帖;临摹王冬龄乱书不必照搬线条,而要体会其空间解构的胆识。这种学习重在得"意",而非徒摹其"形"。
当代书法教学实践证明取法今人的有效性。中国美院书法专业既教授古典法帖,也分析现代创作;许多从学于当代名家的青年书家,都形成了独特风格。这种古今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大批兼具传统功底与创新意识的书法人才。
展厅文化催生了新的书法表现形式。传统尺牍书法与当代巨幅作品在章法、用墨上必然存在差异。学习今人如何处理这些新问题,对适应现代展示空间具有重要意义。闭门造车地只学古人,难以应对当代创作需求。
取法今人有助于缩短学习曲线。古人法帖历经千年,笔墨细节多有模糊;当代作品则完整保留创作痕迹。通过分析名家现场创作视频,可以直观理解执笔、运墨等技法要领,这是学习古帖难以获得的优势。
书法风格的多元化要求广泛取法。在信息时代,书法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仅学古人难以应对这种复杂局面,而研究当代不同流派的作品,能培养更全面的审美判断力和创作适应力。
今人书法中的"败笔"同样具有教学价值。古代经典经过历史筛选,留存的多是完美之作;而当代创作可见完整过程,包括修改、调整的痕迹。这些"不完美"的细节,往往比完成品更具启发意义。
书法教育需要构建完整的参照系。将古今作品并置研习,能更清晰地把握书法演变的脉络。通过比较王铎与沃兴华的涨墨运用、八大山人与曾翔的造型意识,可以深化对笔墨语言的理解。
临习今人作品要注意方法。应选择已获公认的名家代表作,避免盲目跟风时俗;要分析其创新点的传统渊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最终要回归自我创作,将所得转化为个人艺术语言。
对待争议性书风应持开放态度。曾翔的"吼书"、张强的"盲书"虽引发争论,但其突破常规的勇气值得思考。理性分析这些实验性创作,比简单否定更能促进艺术思维的成长。
书法学习最终要服务个人创作。取法今人的目的不是成为"某某第二",而是通过理解当代人的创新思路,找到传统与个性的结合点。这种学习方式,正是书法艺术保持生命力的关键。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书法需要持续创新。只学古人难以回应当代文化命题,而研究今人如何用传统艺术语言表达现代情感,能为创作提供直接参照。这种学习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书法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创造力。临摹古今佳作都是手段,而非目的。通过系统研究当代优秀书家的创作历程,学习者可以更快地建立创新自信,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今人书法是一座正在生长的宝藏。那些认为"今人书法不值得学"的观点,既不符合书法发展规律,也有悖于艺术教育原理。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广收博取,才是书法学习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