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4月8日,英国国防部宣布,“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打击群即将于本月22日启航,前往印太地区展开为期8个月的军事部署。这艘排水量6.5万吨的超级航母将搭载F-35B隐形战机,由驱逐舰和补给舰伴航,并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印度等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英国,这个早已脱离殖民帝国光环的岛国,再次高调踏足印太,试图在早已拥挤不堪的地缘棋盘上挤出一席之地。但问题是,这样一场“秀肌肉”的远航,究竟能换来什么?又是谁在为这场徒劳的全球巡逻买单?
这是英国自2021年“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之后,第二次向印太派出航母打击群。区别在于,这次英国在“面子工程”之外,试图强化实质性军事合作:与日本讨论“武器等防护”适用问题,成为继美国、澳大利亚之后第三个享受自卫队保护的非亚太国家;与澳大利亚、印度等区域盟友深化联合演练频次,强化所谓“安全共同体”;并拉上加拿大、挪威、西班牙等北约边角国家随舰参与,用多国旗帜营造“正义阵营”的幻象。
但事实远没有这些宣传口号光鲜。在美国全面主导印太安全议题的大背景下,英国的军事存在说白了就是“凑数”。一艘航母、几艘舰艇,哪怕拖上F-35B和皇家海军的骄傲,也无法在战略上真正撬动地区格局。在亚太国家眼中,英国远不是不可或缺的安全支柱,倒更像是一个热衷跟风的前殖民帝国,在昔日势力范围残影中恋恋不舍。
而且,这场“印太之旅”发生在英国国内财政吃紧、军力缩水、战略迷惘的大背景下。军费持续压缩、征兵危机、舰队维护延宕、后勤系统告急……这些问题已在过去几年频繁被曝出。“威尔士亲王”号本身还曾因动力故障多次推迟出航,如今却被临时拉上战场,充当“全球英国”的门面。用已经负重前行的皇家舰队为“战略存在”撑场面,这不是全球雄心,是梦游战略。
英国试图重返印太,不仅是出于“维持大国姿态”的虚荣心,更是要通过“选边站队”巩固其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在脱欧之后,伦敦深知其在欧洲的地缘影响力已大幅下降,只能依附华盛顿,在全球战略部署中寻找存在感。而美国也乐得其所。英军虽然力量有限,但却愿意跟随部署、配合战略、输出舆论,在亚太这一未来博弈主战场上,这是一个可以用来增加声势的可靠小兄弟。
但对亚太国家而言,这样的“额外存在”未必是好消息。英国的到来,带来的是更多的外部干预、更多的军演噪音和更多的战略误判风险。在南海已经剑拔弩张、台海局势持续紧绷、朝核谈判陷入停滞的背景下,英国的军事参与只会进一步加剧区域军备竞赛与阵营对抗,而不是带来和平稳定。英国或许寄望于扮演“负责任大国”,但现实更可能是,它正悄然成为亚太战略稳定的搅局者。
另外,值得警惕的是,“武器等防护”机制若正式适用于英国,将首次使自卫队的武力授权范围扩展至欧洲国家。这意味着日本在“防卫合作”之名下,进一步突破和平宪法限制,将本国军事义务无限外扩,为未来与更多西方国家的军事融合埋下伏笔。而这一切,都在“联合演习”与“航母来访”的幌子下悄然推进。
这种泛安全、泛合作的模式,其本质正是美英澳日打造排他性军事网络的延伸。一个以“自由开放印太”为口号的战略框架,背后却是冷战式集团化对抗的真实图景。英国加入进来,既不会增强实质性威慑,也不会增加和平解决问题的可能,它只是令战略环境更加复杂,使得“谈判”越来越被“部署”取代,“共识”越来越被“演习”淹没。
当“威尔士亲王”号满载着英国战斗机驶向亚太海域时,或许伦敦政客会短暂沉浸于“大英雄风重返远东”的幻象中。但现实世界不会买账。曾经的全球霸主早已褪去光环,而现在的英国,更像是华盛顿的副手,一个在外交舞台上表演“存在”的地缘演员。
亚太地区不缺合作,也不缺航母,但它真正需要的,是降温而不是升温,是对话而不是武力秀,是和平机制而不是集团对抗。如果英国想成为一个“建设性参与者”,就该少一些帝国余韵的虚张声势,多一些为和平负责的现实作为。否则,这趟横跨半球的远航,不过是又一次昂贵却空洞的“全球背影秀”。